猪肉在我国的肉类消费里,是妥妥的第一名。数据显示,世界上每两头猪,便有一头吃进了中国人的肚子里。
有人说,我国之所以癌症高发,就是因为太爱吃猪肉了,因为猪肉是红肉,会致癌。
真的是这样吗?
我国癌症高发
是猪肉惹的祸?
根据生肉的颜色,肉类被分为色深的“红肉”和色浅的“白肉”。
所有动物均含有红肉与白肉,只是含量不同而已。一般来说,猪、牛、羊等哺乳动物的肉被分成红肉;而白肉主要包括鸡、鸭、鹅、鱼、虾等非哺乳动物的肉。
2015年,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宣布,将红肉归入“2A类致癌物”。
那猪肉等红肉不能吃了吗?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项报告不是为了让人们完全停止吃肉,红肉与癌症的关系,目前掌握的数据有限,我们建议的是减少食用,如果平时摄入量并不多的话,建议不要再增加。
许多研究表明,日常膳食中摄入过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以及摄入较少的膳食纤维,都可能会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
癌症的发生是遗传、环境、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山大学附属第一院营养科的叶艳彬副教授指出,没有必要因为担心红肉和加工肉会增加患癌风险而因噎废食,想要保持身体健康,关键是要平衡膳食、均衡营养。
健康吃猪肉
注意这4点
1
少吃猪肉加工制品
用猪肉制成的香肠、腊肉、培根、火腿、熏肉等加工制品,不仅营养“打折”、含盐量高,而且在制作过程中还会产生多种致癌物,例如多环芳烃类、亚硝胺等。
尽管国家对这些物质的残留量有严格限定,但我们自己也要控制食用量,否则日积月累,对健康的危害不容小觑。
2
注意烹饪方式
用猪肉做菜时,建议少用烧烤煎炸,改用蒸煮等低温烹饪方式。尤其是烧烤,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还会损失大量营养素,因此建议少吃或不吃。如果实在割舍不下,偶尔吃一次解解馋就可以了。
3
荤素搭配
用猪肉做菜时,要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这样不仅有助于促进铁的吸收,还能均衡营养,避免摄入过多的猪肉。
猪的3个部位应该忌口
猪的病变淋巴结,俗称肉枣或花子肉,遍布猪的全身,尤其是脖子处。
猪的甲状腺,俗称粒子肉,位于猪的喉咙后方、气管腹侧面。
猪的肾上腺,俗称小腰子,位于肾的内侧缘前方。
这3个部位含有大量的内分泌激素、细菌和病毒等有害物质,存在一定的健康隐患。
不过大家放心,只要是规范屠宰并且检疫合格的猪肉,都会去除这3个部位。至于来源不明、没有经过检疫的猪肉,那就很危险了。所以,一定要在正规超市、平台、菜市场购买,并且认准猪肉上面的章。
4种明确的致癌物,才要少碰
适量吃猪肉并不会健康造成危害,反而是以下这些食物才是真正的致癌元凶,日常应尽量少吃或者不吃。
1
槟榔果
槟榔果早已被国际癌症研究中心和我国原国家食药监总局列为一级致癌物。
槟榔果中的化学物质经过咀嚼后会产生亚硝基,这是一种已经明确会致癌的化合物。而且槟榔果的质地坚硬,咀嚼时也容易造成口腔黏膜出现机械创伤,长期下来也可能引发口腔癌。
2
苯并芘
苯并芘是多环芳烃类化合物中毒性最大、致癌最强的一种,进入人体的方式包括了吸入、食入和经皮吸收。
苯并芘进入人体后,只有少部分会随粪便排出体外,其余大部分则会在某些酶的激活作用下转化成多种代谢产物,这些代谢产物能损伤细胞基因,一旦基因损伤无法及时修复,就可能会引发细胞癌变。
而苯并芘的主要来源包括了汽车尾气、香烟烟雾、熏烤和高温烹调食物等。炒菜时油温一旦达到270℃以上,就会产生苯并芘。烧烤时同样也会产生苯并芘,尤其是烧烤高油脂食物(如肥肉、羊排和鸡皮等),烤得越焦,苯并芘含量越高,可比普通食物高出10-20倍。
3
亚硝胺
亚硝胺的前身是亚硝酸盐,虽然亚硝酸盐本身不具有致癌性,人体摄入亚硝酸盐后,大部分会随尿液排出体外,但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富含亚硝酸盐的食物,例如咸菜、腌肉和熏制食品等,亚硝酸盐会与蛋白质结合并生成强致癌物亚硝胺,可增加食道癌、胃癌、结直肠癌、膀胱癌和肝癌等多种癌症的患病风险。
除了烟熏食品外,亚硝胺的来源还包括了香烟、啤酒和火锅汤底等。
4
黄曲霉素
黄曲霉素是一种具有强毒性、强致癌性的物质,其毒性是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普通人群只要摄入1毫克的黄曲霉素即可致癌,一次性摄入20毫克以上,更可直接导致死亡。
黄曲霉素主要来源于28-38℃的潮湿环境中,尤其是霉变的高淀粉食物,例如霉变的花生、坚果、玉米和豆类等。普通的煮沸消毒法并不能杀灭黄曲霉素,只有温度高于280℃时,黄曲霉素才能被杀灭。
编辑 | wendy
来源丨综合39健康网、家庭医生在线
监制 | 黄利琴
审核 | 蓝岚
图片来源 | 摄图网
*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图片内容不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