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烧烤时烤了糍粑,仿佛过去的糍粑都白吃了。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最近有个消失了10年的面馆,又重新开业了。
一位二十中的朋友发了张照片的说“眼叔重新开张了!”
“不像呢,眼叔明明要瘦点喃!”马上有人反驳。
“眼哥不戴眼镜了?”
“那阵我们都叫他眼哥得嘛。我从2.5元一碗吃到4元一碗。”
“一看就不像眼大爷三,眼大爷干细儿。”
老成都们对吃的确实较真,但凡有个面馆子自己常去,那对老板的熟悉程度肯定比自家亲戚还要熟。
大家对这种无事包经的事很上心,经过实地考察后得出:门口的这位是顾大爷,眼叔罗眼镜罗大爷,是在院子里的健身器材旁重新开业了。
这是10年前,一位叫@爱唱爱跳的小旋风 食客拍下的照片。
那时罗大爷的干煵儿面4元一碗,开在成都二十中后门的育苗路8号院门口,红色框框的小推车里有口大锅,冬日里氤氲了满当当的蒸汽,面好了,捞在一次性的纸盒子里,人手端一碗,对很多人来说这才是最醒瞌睡的早餐。
图/@爱唱爱跳的小旋风 2013年1月
别看小小一碗干煵儿面,刮风下雨不卖,周末带孙子不卖,罗大爷完全有自己的节奏。
干煵(nán)儿,现在很少有人说了,现在还在把干煵面打在招牌上卖的除了罗大爷,只有牛王庙的老面馆金宴面店了,它家的干煵牛肉面是一绝。
煵,是川菜中的烹调术语,将肉丝、肉臊等放入锅中,加少许盐、酱油等作料,炒干水气。煵出来的臊子,又酥又香。
以前除了会说干煵儿面,也会说干煵儿饭,干煵儿面其实就是担担面里的其中一种。(担担面有五种常见的味道。红汤炸酱面、海味面、白油燃面、素椒牛肉面和脆臊面。——中国烹饪大师张中尤《回望翠烟》)
老一辈的出租车司机爱吃干煵儿,进门就是“下一碗干煵儿,带黄。红重。” 带黄就是面里的碱还没有跑出来,跑到水里面,就叫带黄。红重就是熟油海椒多点,味道大点。
罗大爷的第一家面馆子在平安桥天主教堂对面,现在的房地产交易中心的位置,那是他从小长大的地方,旁边就是白果苑茶园,100多年前天主教堂在此栽种了100棵白果(银杏),到了1949年剩下了39棵,80年代被改了一个小游园,后来建成茶园。
图/《成都街巷志》
有茶馆的地方,自然就有成都小吃,干煵儿面、海味面、红油抄手、海味抄手、八宝粥,喝完茶就来罗眼镜的小吃店打个尖儿。
那时罗大爷还是个小伙子,大家都叫他罗眼镜,他的店几乎和牛王庙的面店同时起步的“牛王庙的面刚刚起步三个月的时候,我也开始弄面了,我父亲当时在一心桥做化工生意,就会走牛王庙那过,生意之好,出租车多得不得了,他喊我去尝下。”
“我跟他说:个人走个人的路 。”
后来市中心的老屋拆迁,罗大爷为了方便照顾老母亲,就从市中心搬到了茶店子。
在育苗路8号院门口支了个面摊,很快就在二十中传开。当时中午还能外出吃午餐,学生老师们,都成群结队的来吃,附近的居民们更是自己带碗,带锅下来端。
罗大爷还记得当时有两个女娃娃,快毕业了,特地来吃面,还带了张漫画,上面画着罗大爷和他的眼镜,还有一碗闪闪发光的面,罗大爷把它贴在了玻璃上最显眼的位置。
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罗大爷的面摊停摆了10年,前两年他尽孝送走了老母亲,得空今年年初又再重新支起了面摊,还是那个蓝色棚子、红色框框的小推车,还是那口锅。
老位置虽然已经是顾大爷在摆了,罗大爷也无所谓,就退到里面的健身器材处摆。
中午11点左右,一个大妈拿碗来打抄手料,只要料不要抄手。
又来了一个大妈要18个抄手,15个红汤,3个清汤,清汤给怀里的奶娃儿吃。
又来了一个小伙子,要了大碗的干煵儿,想再加5块钱的臊子。罗大爷说“不存在的,我多给你挖点就对了嘛,现在肉好便宜嘛。”说完又盖了一瓢臊子。
在这个间隙又给楼上下来头发还湿漉漉的女娃娃拌起了面,给奶娃儿烫了一下调羹。
你看看,这哪里像一个面馆子啊!
罗大爷的面,香,花椒面尤其厉害,整个天堂都在微微起跳。说到花椒面罗大爷很来劲,他每次要从茶店子专门去二医院背后的一条街上买,几十年的老摊子,纯手工的海椒面和花椒面。
常去二医院也是因为有个徒弟在那开面馆,在那还碰到过自己的老买主,“你是不是在平安桥开面馆子哦?有点面熟哦。”“那你绝对经常地下商场耍。”两人在徒弟的面馆相认。
罗大爷的面,好吃,有一种家常的醇香和实在。附近的年轻人也爱去大爷的摊子上吃面,喜欢跟大爷摆两句龙门阵。
面馆开业有两三个月了,有人问还是原来的味道吗?
朋友回“感觉不太稳定,可以等眼叔再慢慢找回下感觉。”平时牙尖又计较的朋友,真是难得看到她对一家店如此包容。
毕竟10年都过去了,那就慢慢再等等罗大爷吧。
今日编辑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天天
我想开了
@Der
还是学校好看
@豆一
蓝花楹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