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王卓
编辑 | 毛渝川
中午11点半左右,位于锦江大道的R29社区智惠食堂飘出阵阵饭香。不多久,圆圆和她的“饭搭子”小梅从公司踱步到食堂。吃到一半,她们碰上了前来就餐的李奶奶和张爷爷,几人热情地打着招呼。
记不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社区食堂“席卷”了全成都。在圆圆这里,社区食堂被她誉为“上班族之光”,这让她再也不用费尽心思去点外卖,也让她找回了大学时吃食堂的快乐。
当然,这种类似发现新大陆的快乐,还传递给了阿公阿婆们。
社区食堂让他们过上了逍遥自在的老年生活。以前,他们唠叨孙子孙女吃外卖,现在有了社区食堂的外送服务,他们对晚辈诧异的目光熟视无睹,坦然自若地吃起“社区食堂”外卖。
花15元,在社区食堂获取“大学仪式感”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食堂油烟重,且味道一般。但如果有一个“多巴胺色彩”装修风,15块就能吃到一荤两素,且味道相当惊艳的食堂呢?
自R29社区智惠食堂于今年5月16日正式开业后,圆圆成了这里的常客。回锅肉+腊肉炒花菜+清炒土豆丝,这是她在社区食堂吃的第一餐。
因开业有8.8折优惠,两荤一素吃下来,圆圆只花了15.84元。以白、绿色为主调的装修色,配上舒适的原木桌椅,让她对这里流连忘返,回公司后还疯狂“安利”给了所有同事。“我就是被她拉拢过来的。”小梅原本只想试一试,却同样被深度“种草”了。
社区食堂原本主要是为老年人提供饭菜,十多二十来块就能吃到营养均衡的一餐。但为了盈利,许多社区食堂实际也并未限制用餐人群,超高的性价比吸引了许多像圆圆这样的上班族。
“社区食堂比点外卖划算多了。现在随便点一个外卖,再加上配送费,30块就没了。”圆圆在诸如黄焖鸡、炒饭等一众外卖中,果断选择了公司附近的社区食堂。
R29社区食堂让圆圆如此着迷的原因,除了超高的性价比外,还有它的某种就餐仪式感。“到点儿大家就朝食堂走,感觉自己还是个正在读书的大学生。”
中午来R29社区食堂就餐的多为附近的上班族,圆圆所提到的仪式感,基本得到了大家的认同。
绿植配上绿皮的桌椅沙发,再加上极具线条感的室内设计,“去社区食堂吃饭吗?”成了“圆圆们”的接头秘语。
通常情况下,圆圆和小梅选好饭菜后,喜欢坐在正中的小方桌上,边吃边观察来往的食客。
遇到了穿着入时的客人,患有“潮人恐惧症”的她们,虽然不敢上前搭讪,但私下会赞叹他们的穿搭许久。与李奶奶和张爷爷的相识,则是因为大家都喜欢来这里就餐,久而久之就从眼熟,发展成了对方要给她俩介绍对象的程度。
R29社区智惠食堂的小方桌 图源丨小红书@想吃垮玩嗨这个世界
借着这张小饭桌,圆圆和小梅的社交圈和归属感不断扩大和增强。同为蓉漂的她们,不知道租房所在地从属哪个街道、哪个社区,却能精准地知道每天吃饭的这个地方,属于成龙路街道,还认识了不少有趣的人。
“社区食堂就像大学的兴趣社团,大家都是因为想吃到和外卖不同味道的想法,走到了一起。借着这个场所,可以认识到很多有趣的人。”小梅将社区食堂比作是重返18岁的任意门,在不长的吃饭时间内,就能汲取到应对困难工作的能量。
或许是因为这里的“多巴胺配色”让人眼前一亮,或许只是因为不想一整天都窝在办公室,单纯想溜达找吃,预想中应全是老年人的社区食堂,挤满了像圆圆这样的年轻人。
为老人送餐上门,变成了“救人一命”
“儿子,今天我还是不想煮饭,等会儿你帮我订个龙腾社区食堂的B餐外卖。”11点左右,60岁的汪敏点开和儿子的微信聊天对话框,“遥控”儿子给自己点外卖。
30分钟后,汪敏吃到了“B餐”——葱爆肉+醋溜白菜+咖喱鸡。
龙腾社区食堂的餐食主要分成A餐和B餐。A餐的口味较重,譬如辣子鸡、蒜泥白肉等,B餐的口味则较淡。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糖尿病、高血压患者,食堂还推出了特殊食谱,“我们争取满足每一位老人的饮食需求。”社区食堂负责人王允靖说。
饮食跟上了,离社区食堂满足居民需求,还差最后一公里。
如果老人不能下楼就餐怎么办?那就开通外卖服务。
经社区网格员核验困难身份后,将由志愿者免费配送。如果是像汪敏这样身体健康、经济状况良好的非困难老人,支付一定的配送费后,足不出户也能吃到物美价廉的营养餐。
吴媛是龙腾社区的送餐志愿者之一。去年退休的她,自嘲工作了一辈子闲不下来的她,找到社区,主动干起了外卖员的工作。在社区内,每到饭点都能看到她拎着饭菜奔走。
得益于送餐上门机制,吴媛还曾救过一条人命。
84岁独居的王大爷,是吴媛的送餐对象之一。今年4月初,她像往常一样给王大爷送餐,敲了几次门后都没有应答。“平时敲2次,他就会来开门,但那次拍门拍了好多次都没有应答。”察觉不对劲的吴媛,紧急联络了居委会和救护车。
破门而入时,王大爷躺倒在客厅的地板上,经医护人员确认,为突发脑溢血。“还好发现得及时,再晚几分钟,人都救不回来了。”负责救治王大爷的医生对吴媛说。
“老人是否点外卖,主要取决于天气。”王允靖发现,天气炎热和寒冷的时候,是老人点外卖的高峰期。这时,往日线下的“饭搭子”,会就地转变成“赛博约饭”。
汪敏的“饭搭子”是他的邻居和老同事,70岁的刘正。他们都是中学的老师,教书的时候,俩人喜欢约着去食堂吃饭。如今退休正赶上社区食堂开业,就住在两隔壁的他们,把“饭搭子情”延续到了退休生活。
刘正的脾气急,用汪敏的话来说,“11点半就来敲我的门,生害怕错过了锅气。”最近天气炎热,二人的约饭变成了线上。
差不多也是11点半左右,刘正就会给汪敏发消息,提醒对方点餐。汪敏偶尔也会“洗刷”回去,“你个老头子肠胃真好,今天还点了川味A餐。”
龙腾社区外的手写餐板 图源丨王卓
走进位于龙腾中路的龙腾社区食堂,福字挂饰配上暖黄色的灯光,让这个不大的空间,显得温馨异常,前来就餐的老人们交谈自若。凭借良好的服务和不错的口味,王允靖在龙腾、双流机场等地,联合各社区开了13家食堂。
据媒体报道,现成都市内有社区食堂约500余家,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高峰时期,成都市开办的各类社区食堂甚至超过了800家,普遍的用餐收费标准多在10到20元区间。部分社区食堂可以在大众点评等平台上搜索到。
而逛了一天社区食堂的我们,只希望成都能再多开点,好让我们这些饱受外卖“折磨”的上班族,拥有更多的午餐选择。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陈凌 王越 排版设计 | 赖书仪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