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王称霸,还得看成都!

天府文化 2023-06-15 19:14

天府文化

有一种生活美学叫成都。

>

记者 | 李柯薪

编辑 | 毛渝川

纵观中国美食,将面称为“无冕之王”,一点都不为过。

在生活中,我们也看过关于面的太多诠释,一人成席、丰俭由己。我们离不开那碗面,离不开它蒸腾的烟火气,也离不开那个煮面的人。

在成都,有一些宝藏面店老板。他们藏于城市的老街,深谙制面之道,将生活阅历和脾气秉性,搭配臊子,浇于面上,俘获食客的心,是当之无愧的面王。

每天只说三句话“好!”“来!”“慢走!”

一向沉默的络腮胡老朱,坐在店门口的板凳上,看着街上的人流,对我说了句真心话:“我其实是不愿意剃胡子的!”

前些天有客人对老朱提建议:做餐饮的老板,留个络腮胡怕是不妥吧!

老朱对此耿耿于怀。但其实在熟客眼里,在店门口的灶台前煮面、捞面的络腮胡老朱才是最好的店招,比烫金的书法牌匾、青花碎瓷贴的店招还管用。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老朱相信,吃饭是多感官的刺激,不止有味蕾的满足。

那天晚上7点过,隍城庙街上的食客多了起来。烧烤店和串串店门口的位置已被坐满,家常小炒和冒菜店的空桌也越来越少。

老朱的客人很少成群结队地来。这让人担心,老朱的面馆开到深夜会不会吃亏?

何况老朱是个沉默的人。大多数时候,从客人进店点餐、上菜到付钱离开,老朱只会说三句话:好!来!慢走!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老朱店里的碗是清一色80年代的老青花。

客人点完面,站在灶台前的老朱总是嘴上回一句响亮的“好!”转身左手拿面,顺势丢入滚开的水中。

然后用右手拿着长筷子捞起面条,左手握住笊篱,以近乎涮烫的方式,“这样煮成都的棍棍面才能保留最好的口感”。老朱总能抓住面条在沉浮间即将变软的瞬间,快速捞出放入早就铺满红油和调料的青花碗中,盖上满满一大勺臊子。

  

听老朱说,面店的调味是特级厨师给他调制的专属配方。

碗中的面条冒出热气,带着臊子的肉香蒸腾向上,此时老朱已经端着青花碗走向客人:“来!”客人挑起面条,拌起碗底的调料,终于把臊子和红油包裹的棍棍面送入口中。等到客人付钱离开的时候,老朱站在灶台前说一句慢走,声音和动作一样干净利落。

那天老朱说起剃掉胡子的事,我直呼可惜,劝他等胡子长出来,出个告示:老板不剃胡子,如不喜欢请去别家。他反问:“会不会有些冒险啊?”

吊儿郎当说了3年“要倒闭了”

5年前,经历了一场摩托车翻越山川之旅,和一场朝圣之旅后,他便感悟余生要“专注一件事、真心待人、真诚做事”。

这是胖老板特意写下的诗意文字,其实主旨含混不清,却命以“至爱鸡汤缘起”,做成展板挂在店铺墙上,就像是永远猜不透的谜语。

人间有味是清欢,是胖老板至今崇奉的信条。

每次老顾客来都要吐槽:“喝鸡汤不嫌事大的板子都没地方放喽,把你那个缘起取了嘛。又没人看!”此话一出,只会遭老板一记瞪眼,和音调高八度的统一回复:“不可能取!取了店就不在了!”

“到底是为啥子嘛!”

“我不得告诉你!”

如果说,那一碗被鸡汤浸润的面条,安抚了都市人炸毛的胃;那这个总爱抬杠、吊儿郎当、刀子嘴豆腐心的老板,结结实实地安抚了这里的人。

客人送的杯子。老板说,除了店和鸡汤,其它基本上都是客人送的。

一个幼儿园小朋友为了鼓励胖老板的小店不会倒闭,还特意给他写了幅字。

说起老板的汤好喝,其实也不是什么独一份的美味,或剑走偏锋的出其不意,反而是货真价实的原材料一点点夯实的浓厚。

看着就亏本的生意,硬是被老板坚持了下去。“开店前后亏了10万”,他说要倒闭说了3年,似乎就只为一个字,真!

老板一定要给我们展示他的座右铭折扇。字是客人给他题的。

爱抬杠的老板,也一定会遇到“嘴嚼”的老顾客,饭前互踩更像是享受美味前的仪式。昨天胖老板还向客人炫耀,最近一定要来喝他的墨鱼鸡汤,“因为那天晚上我喝多了,直接把鲍鱼、干贝这些东西全部丢进去了。味道之鲜!”

“到底有好鲜嘛!”

“你都不晓得有好多住院的人,dia起桶桶来装,我都是给装闷,还是那么多钱。”

“那我下次拿个大脸盆来打汤。”

“只可能给你装一勺,只有一个底底。”

拍照的时候,胖老板一直说:“提醒我收肚子哈!”

他和客人打了一个自己能不能瘦20斤的赌。

结果汤端上来,照样是满满一大碗。吃到一半的时候,胖老板还是会细致体贴地问要不要加汤,要不要加饭和面。

来这里的食客,其实都掉入了胖老板的精心设置的“陷阱”。先是被他到底为什么开店吊起胃口,再被一碗鸡汤收拾得服服帖帖。之后就时常想起那碗鸡汤,和那个答案。

在日式居酒屋吃成都面,冰粉会翻沙

“莫得法!上不来班!”

留着寸头的老谢一边捞面,一边笑着说出自己为什么开面店时,总让人觉得他肯定和“刺儿头”脱不了干系。此时,老李端着面从后厨走向吧台,说:“我们一般叫他舅舅。”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不知道称呼什么,那就叫“舅舅”吧,娘家人显得亲切。
(左“李叔叔”,右“谢舅舅”)

老谢和老李同是面店的老板,面店旁边是所中学,因此不少客人都是中学生。据说,某次一个中学生吃完面后询问老板怎么称呼,老谢直接说:“我这个年纪能当你舅舅了。”和他同龄的老李,就变成了李叔叔。从此,“谢舅舅”和“李叔叔”就在这次偶然后叫开了。

其实,开店后像这样的偶然太多。就连店里的招牌菜——“王牌煎蛋”也诞生于偶然。

我敢说,“王牌煎蛋”是成都面馆排名前二的煎蛋。

说是煎蛋,其实更像炸蛋。从它出锅的那一刻就能闻到烹炸后独特的蛋香,整个鸡蛋被炸得圆滚滚,外皮金黄酥脆。第一口咬下去,舌尖还没仔细感受焦香,溏心蛋黄已经滑入口腔。就着老板的自制酱油,这个“王牌煎蛋”恐怕算是成都面馆排名前二的煎蛋。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王牌煎蛋,老谢和老李主打的是出其不意。

老谢说,刚开店的时候也做的是普通煎蛋,只是一次油加多了,才有了现在版本的雏形。经过后期对火候的调整,溏心王牌蛋才就此问世。招牌菜的诞生让老谢和老李感受到了开店的意外之喜,他们便开始为客人创造意外之喜。

店铺使用了很多原木风的日式设计。半开放吧台、窗沿上贴着的浮世绘,怎么看都让人觉得这是一家居酒屋。也有不少第一次来的客人会感叹:“是吃面的啊!我还以为是日料店呢!”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是吃面的啊!我还以为是日料店呢!

这家店的冰粉也是成都独一份!没有水果丁、花生碎这些辅料,调味只靠红糖。红糖并不是浓稠的糖浆,或者是糖水,而是能吃颗粒感的翻沙红糖酱!

如果你要问为什么老板的红糖会翻沙老谢会给你说:“不问为什么,一切随缘。”

一边骑摩托一边找熬制红油的30种辣椒

为什么叫门板儿面?

“因为桌子是用老门板儿做的!”老板闫翰带着金属半框眼镜、手里盘着鸟笼,指着门口的桌子如是说。

他对于老物件的情怀充斥在小店的各个角落,老电视、搪瓷碗、卡带录像机都是正儿八经的老物件。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上世纪80年代的怀旧感,扑面而来。

这不禁让人好奇,老板只从上午10点营业到下午2点,周末还不上班,空闲时间是不是都去淘这些物件去了。闫翰笑说:“我骑摩托去!”对于这个拥有13辆机车的面店老板来说,自从开店之后,他每天就和自己所爱的事情为伍:吃面、骑摩托。

作为地道的成都人,闫翰钟情于裹满红油的棍棍面刺激味蕾的那一刻。在他看来,红油就是成都面的灵魂。

裹满红油的棍棍面,才是成都面的灵魂。

“我们用的菜籽油是我从峨眉的老油坊里一桶一桶运回来的。”只有这家老油坊的菜籽油才够纯,味道才够香。闫翰说,毫不夸张,每次制红油的时候,站在店门口的街道上都能闻到香气。

店里熟红油的辣椒也算是独家配方,甘肃、陕西、贵州的辣椒参与调味,成都本地的子弹头、二荆条也经过千挑万选。最终,闫翰选定30种,以不同的比例依次加入。这才有了那一碗与众不同的豇豆面,闫翰说:“这才是老成都正宗的味道!”

遛鸟、吃面、骑摩托,闫老板主打的是反差感。

最近,他又开始琢磨起海鲜,他打算做海味面。“它可不是加一点扇贝、一点蛤蜊这么简单。”闫翰看看了手表上的时间,将近2点。他这次又要骑着摩托,扎入成都的食材之海了。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陈凌 王越   

摄影 | 冯小平

排版设计 | 周蓁 叶翀 程思睿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