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王越
编辑 | 毛渝川
成都,充满了众多未解之谜,不仅困扰了很多外地人,甚至来成都多年的资深蓉漂,都搞不懂:
到二仙桥,要不要走成华大道?
冷锅鱼和冷锅串串居然都是热的?
武侯祠门口为啥没有“武侯祠”三个字?
《成都》火遍大江南北,但成都其实并没有玉林路?
……
作为成都人,偏偏就怕外地人问这些问题,因为真的解释不清楚……
成都市锦江区东门市井,市民坐在星空灯下吃夜宵。
图源丨红星新闻 陶轲/视觉中国
01 到二仙桥,要走成华大道?
这个梗来自于交通节目《谭谈交通》,在节目中谭交警遇上一个违章的大爷,拦下他问“你该走哪儿”,大爷说到二仙桥,警官发现大爷误会了,就换了种问法,问他该走哪条道,大爷本应该回答非机动车道,结果大爷回答说走成华大道。
鸡同鸭讲的对话让网友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段对话也成为关于成都最知名的网梗之一。
《谭谈交通》节目画面 图源丨视频截图
那么,到二仙桥,是不是走成华大道呢?
B站上有个UP主,就去实地考察了一下,发现走成华大道实际上去不了二仙桥。
B站UP主视频 图源丨视频截图
我去查了一下,标准答案是:看你怎么定义二仙桥。
老大爷当年说的二仙桥,是指二仙桥那一片。走成华大道到二仙桥片区是没问题的。如果是到二仙桥地铁站附近,就得到中环路转个弯才能到。
02 冷锅鱼和冷锅串串都是热的?
成都的冷锅鱼和冷锅串串的确都是热的,更确切地说,它们是烫的。被称为冷锅,是因为端上桌时菜就是熟的,不用再次开火煮,食客可以直接吃。
所以说,“冷锅”,其实只有锅是冷的。
成都冷锅串串 图源丨视觉中国
以冷锅鱼为例,因为鱼肉烹饪时间短,久煮会老,没有口感,就适合冷锅吃。
传统冷锅鱼吃的是花鲢,肉质松软细嫩,但鱼刺相对较多。后来一度非常流行吃钳鱼,又名黔鱼、梭边鱼,鱼刺很少,鱼肉更加紧实。还有江团也不错,既有花鲶的细嫩,鱼刺也少。
那么,冷锅鱼是怎么来的呢?如果有人像这么回答你,我觉得听听就是了,多个谈资嘛。
冷锅鱼传说中的来源 图源丨网页截图
03 武侯祠门口没有“武侯祠”三个字?
外地游客到武侯祠去游玩,很多都会有这个疑问:
为什么武侯祠大门口并没有“武侯祠”三个字,上面的匾额写的竟然是“汉昭烈庙”?
他们经常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正大门,门上方的牌匾为“汉昭烈庙”四个大字。 图源丨视觉中国
武侯祠原本是蜀汉先主、汉昭烈帝刘备的祠庙和陵墓,旁边才是纪念诸葛亮的专祠武侯祠。后来在明代,武侯祠并入了汉昭烈庙,君臣合祀——不过,基于诸葛亮的影响力,成都老百姓更愿意把这里叫做“武侯祠”。
这里虽然叫武侯祠,除了诸葛亮殿外,更多是纪念刘备和关羽、张飞等蜀汉英雄的地方,比如刘备殿、惠陵、文武廊、三义庙等。
04 成都并没有玉林路?
赵雷的一首《成都》,唱红了小酒馆,也唱火了“玉林路”。
但是,作为一个外地人,赵雷犯了个小错误,那就是成都并没有玉林路。
在成都市武侯区玉林片区,名字与“玉林”相关的街道有二十多条,包括玉林东路、玉林西路、玉林中路、玉林北路、玉林南路等,东西南北中汇聚,甚至有一条“玉林街”,唯独找不到歌词中的“玉林路”。
赵雷提到的小酒馆,最早是开在玉林西路。所以赵雷歌词中提到的玉林路,其实就是玉林西路。
当然按赵雷的年龄来推算,他去的也可能是芳沁街的那个小酒馆。
玉林西路的小酒馆 图源丨视觉中国
05 九尺鹅肠难道真的有九尺?
很多人听说成都的九尺鹅肠,会有这样的疑问:“吃鹅肠要拿尺子量吗?九尺鹅肠,咋不叫三米鹅肠呢?”
其实大家口口相传的九尺鹅肠,来自彭州九尺镇,这里出品的鲜鹅肠肉头肥厚,用火锅烫食,口感极其脆嫩鲜美,毫无拖沓绵软之感,使得成都的吃货不管再远都想“来一口”。
九尺鹅肠 图源丨视觉中国
与之类似的成都美食谬误还有夫妻肺片。
本来是一对夫妻用牛杂碎边角料做的凉拌“废片”,后来人们把这夫妻两人制作的废片称为“夫妻废片”。后来由于“废片”的“废”意思不好,也因为原来凉拌废片里有牛肺片,就改名为“夫妻肺片”了。
06 成都火锅的微辣是真的“微辣”?
《挑战成都最辣的火锅,点麻辣牛肉还要签生死状!》《广东男生吃微辣火锅泪如雨下》……
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上,成都火锅炫辣的内容频繁出圈,网友直呼“微辣”锅也让人吃不消。
知名UP主郭杰瑞挑战成都最辣火锅 图源丨视频截图
但成都火锅的微辣,还真的是微辣。
要比吃辣,你很难从成都人、重庆人、贵州人、湖南人、江西人中分出个一二三来,但要说起吃麻(花椒),那成都人还真是独占鳌头。
成都人吃花椒的历史,要远远早过于吃辣椒。一锅清油上铺满花椒,才是成都人的快乐源泉。
07 成都人是不是天生的rapper?
成都出了不少知名说唱歌手,很多就受益于成都方言。
成都话中大量的叠词,听起来很有节奏感。
比如,汤叫“汤汤”,盖子叫“盖盖”,滑梯叫“梭梭板”,空心菜叫“藤藤菜”……
吃完串串想要结账,直接大喊一声:“嬢嬢,数签签!”甚至连骂人都带着一股娇嗔感觉:瓜兮兮、况兮兮、哈戳戳、莽戳戳……
08 下雪和出太阳,都会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
传说在成都,这两种天气能够决定全城人的心情,一个是出太阳,另一个是下雪。
锦江公园泵道上运动玩乐的小朋友
摄影 | 袁义明
如果是在工作日,出太阳了,成都人会说:可惜了这么好的太阳,要是周末就好了。
等真的遇上周末出太阳了,那就是成都人过节的日子了,公园里,河边,草坪上,晒太阳的人不要太多。
成都冬天很少有太阳,更少下雪。所以下雪是检验资格成都人的标准,哪怕只是零星小雪和雪花,成都人的朋友圈绝对是清一色的“下雪咯”……
不得不说,成都的未解之谜实在太多了。在这种神秘吸引力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成都,而且来了就不走了。大家在解谜的同时,又发现了各种新的谜题……你还有哪些关于成都的未解之谜,也来说说吧。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陈盛春 王越 排版设计 |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