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皮划艇世界冠军赵晓俐手持成都大运会火炬“蓉火”,走进了四川天府新区教师共享中心(以下简称:共享中心)。这位世界冠军此行的目的,一是为传递永不言弃的大运会精神,二是为见证共享中心成立两周年而来。
在当天共享中心成立两周年座谈交流会上,一组数据记录了共享中心走过的这两年:从最初的体育共享延伸到了艺术、劳动、国防、思政、科学、心理健康等多领域;专业人才类型从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退役运动员延伸到了退役军人、劳模工匠、科学家、艺术家、心理健康教师等,总数多达2000多人;遴选的专业协会、优质校外机构超过400余家;服务学生人次超过10万。
荣誉则是来自另一个角度的最好印证:四川天府新区“共享中心模式”入选教育部“双减”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两项典型案例,《人民日报》、央视《焦点访谈》、中国教育报、红星新闻等众多权威媒体多次关注报道,并被写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获评全国政协2022年度60件好提案。
但在时隔两年之际,除了复盘数据和荣誉回顾,更值得在草蛇灰线中追问的是,这场发轫于体教融合改革的共享模式,在生动的实践中,为中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怎样的时代方案?
白纸作画——
破题体教融合新思路
世界冠军给娃娃上体育课
察时驭势,如果足够精妙,白纸作图也能成为后发优势。
从2014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后,在优质教育的打造过程中,年轻的天府新区已经创造了不止一个“第一”——率先实现全域“多校划片”,率先破题“唯户籍、唯社保”的入学体制。
不过,在持续的创新之外,四川天府新区也遇到了一些行业共性难题——
一方面,中小学体育教师缺乏,一直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的桎梏之一;另一方面,公开数据显示,我国有500万运动员,每年都有大量优秀运动员退役。离开赛场,他们如何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延续热爱?这又是体育人面临的共性难题之一。
从教育到体育,难题该如何下笔?
2017年,四川天府新区开始围绕这一课题探索退役运动员进校园提供订单式课后延时服务,为全国退役运动员入校担任教练员政策的出台提供试点经验和示范样板。
经过4年探索,2021年7月,四川天府新区在全国首创体育教师共享中心,广纳奥运(世界)冠军50名、各类专业人才2000余名,优选退役运动员、优秀高校毕业生74人组成的共享教师队伍进入学校体育课堂,一举破解运动员退役就业难和体育教师短缺的两大难题。
这些世界冠军进入校园后的体育课,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冠军们对此有着更深的感悟。
和赵晓俐一样,乒乓球世界冠军贾君在2021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体育共享教师。
贾君谈到,过去两年,她每学期给同学们上大约16节课体育课,两年总课程数目超过70节,“从不会到会,从会到熟练,这两年来,还是在孩子们身上看到了非常多和非常大的变化,比如孩子们的注意力提高了,视力得到更好的保护了……当然,身体上的改变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通过运动,他们知道了什么叫做荣誉,什么叫做体育精神。”
贾君说,自己有时候都十分羡慕这些上课的孩子们。她回忆,自己是从三岁半开始接触乒乓球,但在她成长的年代,因师资匮乏、设施不足等因素,体育课始终被置于一个尴尬的境地,“如今孩子们不仅能上体育课,还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运动重点学习,发展无疑更均衡了。”
持续加速——
吸引50名奥运(世界)冠军
各类专业人才超过2000人
相较于贾君的感觉,孩子们在体育方面的成绩突破,则是更好的说明。
2023年2月,在全国体校U系列冰球锦标赛上,四川省代表队最终以三战三捷的佳绩荣获全国体校U系列冰球锦标赛女子组冠军,其中一名运动员就是来自四川天府新区万安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侯嘉淇。
在接受媒体访问时,这位初中生谦虚地表示,这块冠军金牌,既要感谢自己的坚持,更要感谢学校的培养。“体育课程比以前更丰富,而且来上课的都是曾经拿过世界冠军的(运动员),不但学到了运动的技巧,更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体育的魅力和奋斗的意义”。
能享受到这些顶尖体育教师资源的,不止侯嘉淇,也不止万安中学。
截至目前,成立两年的共享中心已经广纳了包括冯喆、张山、蒋文文、蒋婷婷等奥运(世界)冠军50多名,累计入驻各类体育专业人才2000余名,已选培共享体育教师74名在全区范围内“排课走校、多点执教”。仅从体育课程看,共享教师就已累计授课7万余节,综合满意度达98.21%。
两年来,共享中心的教师类型,也已经不再局限于体育课程。截至2023年7月,四川天府新区遴选近400余家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入驻,开发共享的选课平台已开设159个课程种类,涵盖1900门课程,实现10万余人次便捷选课。
除了数量递增,共享中心的发展也在持续加速。数据显示,相较于2022年下半年,2023年以来,共享中心入驻的课后服务机构增加204家,增长81.9%;服务学生数量由5.9万提升至8.1万,增长36.3%,服务家长由7.4万提升至10万,增长34.6%;课班数量由1600余个提升至近2000个,增长18.0%。
就在7月17日,共享中心成立两周年活动现场还举行了“共享艺术教室”签约仪式,15所学校入选共享艺术教室共建。截至2023年6月,共享中心便已为符合条件的20所学校授予“四川天府新区美育共享项目基地校”称号。
同时,在刚刚开始的2023年暑期,共享中心还开设了4类6个项目的冠军训练营,让新区内外更多孩子能够与冠军们一起共同感受并传承竞技体育精神。训练营由皮划艇世界冠军赵晓俐、花样轮滑世界冠军张浩、省射击冠军余雪莹等领衔的冠军团队组成,开设皮划艇、花样轮滑、射击、棒垒球等6个项目。
丰富的类型、优秀的师资,也丰富了孩子们的暑假。共享中心打造的共享青少年宫数据显示,今年暑假,共享青少年宫接纳的学生数量已经由寒假的2500人次提升至暑假的5200余人次,增长超过100%。
家长们对此更是喜闻乐见。调查结果显示,新区家长对课后服务满意度再创新高,由94.04%提升至95.96%。
再启新篇——
深挖体教资源,广拓创新边界
继续探索教育事业“最前沿”
对于四川天府新区的体教融合改革,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2022年1月曾予以高度评价:从赛场到操场,这不仅仅是搭建了一座人才流动的桥梁,更是中国教育改革春天里的一场及时雨,“是一个共赢的选择”。
在天府新区看来,除了要共赢,还要多赢。这场源于学校的改革,终章并不只是在学校。这场始于“体育+”的探索,已经做出了更多的加法。
比如,在今天的天府新区,由世界冠军指导体育锻炼,已经不再是学生们的专享。两年来,借助“共享中心模式”所聚集的体育人才优势,在“体育+教育”的基础上,四川天府新区打造了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多元合作、分类办学的体制机制,围绕体育+旅游、体育+展会、体育+消费等融合产业发展展开了多个维度的深化探索,打造“爱成都·迎大运”全民共享体育系列场景,构建“天府共享杯”青少年品牌赛事。夯实基础开展“普及赛”,优化资源开展“惠民赛”;吸纳招引承办“推广赛”。积极承办高能级“天府杯”体育赛事,“体育+”的服务范围至少惠及到了100余个社区 、10万余个家庭、100万+天府新区市民。
同时,共享中心坚持“公益性+市场化”的双轨运行原则,推动共享教师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单位,并逐步从体育共享延伸到艺术、劳动、国防、思政、科学、心理健康等领域。
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教育卫健工委书记李广表示共享中心的三大未来发展思路。
一是瞄定服务新区教育的目标不变。李广表示,当前,新区正加快推进省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共享中心将持续以共享理念推动五育并举,以拓区、拓科、拓界为方向,结合体教融合、医教融合和教育综合改革,增大资源整合范围和力度,赋能新区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建设。
二是找准构建共享生态的关键。李广谈到,共享教育资源不属于任何一所学校,属于每一个学生、家庭和全社会。联动有关部门、街道和社区,建立协同育人机制,推动落实共享教师“进学校、进家庭、进单位、进社区”的工作机制。同时,在后续发展中,新区将继续做强共享智慧平台,助推共享教育的数字化进程,持续探索“公益+市场”双轨并行的运营机制。
三是明确建强师资队伍的主线。打造最优质的师资队伍,依然是共享中心的发展。在李广看来,共享教育资源的核心是师资,共享中心平台的主线任务也是为新区吸纳、储备专业素质过硬的共享师资。因此,要增强各领域人才入驻共享中心的吸引力,加强政策保障和人才服务,坚持优化政、企、研、家、校、生等多方共同参与对共享教师考核的评价方式。
对于共享中心即将迎来的第三年,李广既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期待,也更希望这场以共享理念引领的教育系统性变革,不但让新区的每个孩子真正受益,更能让新区的教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生动实践的成都方案,最终让共享理念影响全国基础教育。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