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王卓
编辑 | 王越
认真干饭的熊猫 图源丨视觉中国
成都大运会即将开幕,吉祥物“蓉宝”变成了大家的心头好,特许经营商店和熊猫基地简直是“人挤人”!
但莫慌,这里有一个快速“吸猫”不排队的方法,那就是去看“前贤未见——吴作人画熊猫”艺术展。
“前贤未见”展览内部 图源丨成都东部集团
01
“活久见”系列,教材里的真作来了!
小时候开学拿到新书后的第一件事,是包书皮。那第二件事呢?恐怕是边听“天书”,边手痒在里面画涂鸦。
在各位灵魂画手的激情创作下,连底色悲凉的杜甫,都能端上AK47去冲锋陷阵。这种涂鸦千万要秘密进行,因为一旦被老师、家长逮住了,就难免要遭“洗脑壳”。
但有一种情况可以例外。那就是把涂鸦画在美术书上,这样非但不会被骂,还会被夸有想象力。
教材里吴作人所画的熊猫 图源丨王卓
这次的“前贤未见”展览,展有印在人教版小学一年级美术教材第40页的《熊猫》(1964年)原作。
这页背后的作业,是临摹动物——不知道你们当时是怎么画的呢?
想不起来的,也没有关系!展馆内设有可以临摹的电子互动屏,如果是跟朋友一起来的,建议和他一起PK谁画得好,输了的人就请赢家再逛一次展。
02
罕见邮票原件展出
憨态可掬的熊猫,是邮票发行里的常客。现在邮票中的熊猫,多以写实形象出现,但邮政部发行的前三套熊猫邮票均以水墨写意画示人。
1973年,邮政部发行了第二套熊猫邮票,再次选用了吴作人所绘的六幅熊猫作品,本次展览中有两副邮票原作展出。
1973年发行的第二套熊猫邮票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第二套熊猫邮票(编57-62),完全保留了吴作人原画上的题字和印章,这是我国邮票设计史上的第一次,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在吴作人的笔触下,熊猫们或悠然剥竹,或结伴而行,寥寥数笔就将熊猫的憨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套邮票发行后,再次抬高了大众对熊猫的关注度,对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熊猫保护运动,起到了极大的宣传作用。
熊猫邮票原作之一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没有网络的时代,流行书信往来,集邮、辨伪是大伙儿的消遣方式之一。想要见识实体邮票的年轻人们,不妨带上家中的长辈,给他们来一波“回忆杀”。
03
熊猫竟是被他越画越“圆”的?
说起熊猫的各种形象,第一印象可能都是“圆滚滚”,而这种形象正是吴作人创作出来的。
“蓉宝”的形象也是圆滚滚的 图源丨中国西部高级定制中心
大熊猫在国内第一次面向公众的展出,是在1955年的北京动物园,展出的是平平、兴兴和碛碛这三只大熊猫。
《北京日报》1955年9月10日第三版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平生酷爱动物的吴作人,第一时间冲到了动物园,完成了这三只大熊猫的速写。据展览出品人吴宁介绍,此时的吴作人更加注重写实和透视,这两种西方的绘画技巧契合了吴作人此前海外求学的经历。
吴作人《熊猫》速写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速写之后,吴作人从1957年开始用水墨画熊猫,到了上世纪70年代,他改进了熊猫的造型,熊猫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圆、越来越萌。如今许多熊猫的简笔画教程,选用的都是吴作人70年代以后的画作。
越来越圆润的熊猫,吴作人《熊猫》1982年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04
首次回归熊猫的故乡
吴作人是第一个用水墨画熊猫的艺术家,被称为“画大熊猫的第一人”。
聚集数个第一的“前贤未见”艺术展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前贤未见”是吴作人的一枚图章,此章只盖在熊猫的画上。恰逢成都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契机,本次展览是首次对吴作人熊猫作品的整体呈现,这54幅享誉海内外的真迹之作得以回到熊猫的故乡。
本次展览还有许多个第一。
54幅真迹作品中,《母与子》格外抓人,画中的熊猫母亲轻轻拍打幼崽小熊,好让它快快进入梦乡。
吴作人《母与子》 图源丨成都东部集团
画中的熊猫母亲名叫“莉莉”,它在北京动物园人工饲养的环境下,于1963年诞下雄性幼崽“明明”(此前世界各地领养的大熊猫都没有繁殖出后代)。
“莉莉”母性极强,几乎整天都抱着“明明”不松手。为此,吴作人专程去现场画速写,创造出了第一幅表现熊猫幼崽的《母与子》,并且发表在《科学大众》1964年第一期的封面。
《科学大众》1964年第一期封面
图源丨吴作人国际美术基金会
此次艺术展将在東·壹·美术馆举办,从7月1日持续到10月30日,大家可通过成都东部集团官方微信公众号“未来设计艺术中心”进行线上预约。
展览期间,成都东部新区“爱成都·迎大运”中国大熊猫艺术展将在成都东部新区未来设计艺术中心同步呈现,并免费对公众开放。
画熊猫的第一人、第一只被画下来的人工繁殖大熊猫……集齐了无数个“一”的展览,你确定不去看看吗?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王越 排版设计 |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