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柯薪
编辑 | 陈其飞、王越
“你们有没有好奇过成都的地名。它们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肥猪巷是真的有肥猪、暑袜街是真的卖袜子……”
“那摸底河,到底是在摸什么?”
图源 | 金沙遗址博物馆
作为天府文化新媒体编辑部的话题终结者,
我又一次在闲聊中,把天聊死了。
但秉承新媒体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
我决定来一次“摸底河大调查”。
从成都西三环到十二桥,再从石人公园到浣花溪,
用一周的时间走遍摸底河沿岸,
依旧没有头绪时,同事@焦大狼 说:
“会不会是河边有学校,经常有摸底考试啊。”
虽然答案荒谬又无厘头,但这个思路却可以借鉴。
我便尝试从摸底河边的金沙遗址博物馆寻找答案。
图源 | 《清乾隆郫县志书》影印本 故宫博物院编
01
人人都是“淘金客”
摸底河,全长20公里,从郫都流到浣花溪。
如今它流经金沙遗址博物馆时,还保留着自然河堤,和15年前一样——
2007年2月8日,成都西郊的考古终于有了新发现。从初次接到发掘通知的2001年,已过去六年。作为金沙遗址工作站的第二任站长,张擎心中的巨石,也悬了六年。
当时的发掘现场,紧邻摸底河。图源 | 金沙遗址博物馆
西郊的考古坑,位于西二环与西三环之间的青羊区苏坡乡的小村子中。一条河水蜿蜒而过,将原本的村庄一分为二。南为金沙村,北为黄忠村。考古坑位于南岸。流经村子的河,就是摸底河。
从1995年到2000年间,成都市考古队曾在北岸的黄忠村,发掘出了十二桥文化遗址。因此,在对南岸的金沙村进行发掘时,张擎不免会联想,这一考古坑是否和十二桥有必然的联系。
金沙遗址的范围。图源 | 金沙遗址博物馆
如今金沙遗址博物馆旁的摸底河,还保留着自然河道。
摄 | 李柯薪
果然!清除完地面散土,发掘团队有了重大发现。那件黄金面具出土了!随之大量玉器、金器也被发掘出来。张擎心中的巨石落地了。
金沙村出土的文物,和十二桥遗址有很大关联。从遗址面积、出土的文物来看,当时的考古人员得出一个结论:金沙遗址可能是三星堆之后,古蜀国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的都邑所在地。
也就是说,如今的摸底河畔,曾生活着3000年前的成都人,且擅制金器。
当时的工艺能达到什么水平?
摄 | 陈其飞
整个黄金面具薄如蝉翼,厚度只有0.08厘米。全部展开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这张相当于两个巴掌大的黄金面具,捧在手心只有半个苹果的重量,46克。而这个黄金面具的含金量竟超过了80%。
古蜀人逐水而居的生活习惯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那他们制造金器的高纯度黄金从何而来?
又为何要住在摸底河边?
我们打开成都地图发现,摸底河贯穿金沙遗址,其南边15公里是清水河,北边是郫江古河道。而这些河流都有一条共同的源头——岷江。
单击图片
▼
成都平原水系图 图源 | 红星新闻
这条江不普通。《山海经》第五卷《中山经》有载:又东北三百里,曰岷山。江水出焉,东北流注于海,其中多良龟,多鼍。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珉。
也就是说,以《山海经》中记载的薄山山系为首座山,是一切方位的坐标。从此处往东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岷山。长江发源于此,向东北流入大海,水中多良龟。山上有许多金和玉,山下有许多玉色的白石。
图源 | 明崇祯本《山海经》第五卷
岷江之水,环抱岷山,经都江堰流入成都。山中金玉被岷江冲入水中,流经成都平原。古蜀人便定居在摸底河边,浣沙淘金,制作金器。
原来,3000年前,成都人是在摸底河中淘金子。
02
摸底河上送仙桥
古蜀人在河中淘金,因此当地得名“金沙”。也有人认为这一说法属于传说,有待考证。
至少我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没有查证到这一说法。但蜀地多金玉却是事实。在东晋时期成书的《华阳国志·汉中志》就对蜀地涪县曾有记载:孱水出孱山,其源出金银矿,洗取,火融合之为金银。
如今的两河口变为了湿地公园。图源 | @小红书 淼淼妈妈
但我发现,如果要靠深究地名渊源,去探寻古人在这条河里摸索什么,便很难考证。
因为,历史上根本没有一条河叫“摸底河”。
唯独留下和它读音相似的河流名——磨底河。最早的记载见于清乾隆年间所修《郫县志》:又西南为两河口,分两支,右为清水河(通志作双清河),左为磨底河。南至成都县界,合流入锦江。
图源 |《清乾隆郫县志书》影印本 故宫博物院编
“摸底河”就是记载于清代县志中的“磨底河”。虽然在清代,摸底河在字面上没有“摸”的含义。但人们依旧趟入水中,他们去摸什么了?
根据县志记载,当时的摸底河在郫都区两河口与清水河分流,从此一路向东,流入成都,最后汇入锦江。但县志写得不够详细,摸底河经西郊过金沙,后流过石人公园、青羊宫。而和锦江相汇的地方,就是距青羊宫不远处的送仙桥。
如今的送仙桥已经变为古董市场,捡漏淘书画。
图源 | @小红书 冒尖儿的茶叶
我便跟着县志来到了“大调查”第二站——送仙桥。
如今所见石桥,是1987年重建的,横跨摸底河。在清代,送仙桥便是石拱桥。在东边,散花楼旁,还有一处石拱桥,叫遇仙桥。
当时的成都人就是在这里,下河摸“宝”。但在送仙桥下摸底河寻宝藏是要讲求时间的,并不是每天都有。
这一天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
曾经的送仙桥是石拱桥,桥下就是摸底河水。
图源 |《成都街巷志》 四川文艺出版社
相传这天是太上老君的生辰,所以青羊宫要举办庙会,各路神仙也要赴会。而这一天也是花朝节,又逢成都十二月市的花市,青羊宫的庙会便更加盛大。赶花会、赶大集,就和今天商超们在过节时满减打折一样热闹。
在这一天,去青羊宫赶庙会,是成都人的头等大事。无论老少,走路坐轿,或是坐马车,全部涌出城门,还有人从柳阴街口、王爷庙前坐船穿越锦江,直抵青羊宫外的百花潭码头。
1911年,二仙庵旁的花鸟市场,和青羊宫内的五金摊点。
图源 | 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除了购物、赏春,还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要做。成都人要在青羊宫外接神送神,当时大人会告诉小孩,神仙赴会都会带着金银财宝。因此只要走在神仙的必经之路,就能发现散落人间的珍宝。有不少小孩真将此话当真,不顾河水还有凉意,脱下春衣,扑通入水。
可能当时也有成年人在送仙桥上因不堪拥挤,一个趔趄被挤下了桥,摔进摸底河。浑身湿透浮出水面,桥上的人会一边捧腹大笑,一边说上一句:“这么着急下河摸神仙的财宝啊?”
在清末,庙会变成了声势更加浩大的展销会和劝业场。成都人一如既往蜂拥而至,但从迎仙桥走到送仙桥,神仙遗落在河里的财宝,却依旧没人摸到。
03
到底是摸底河还是磨底河?
摸金摸玉的美事我是遇不上了,充其量就能摸摸鱼。不看从前,说回眼前。
如今,还真让我在成都找到了河堤边沿街的民居,就在西二环外。只不过,“摸底河”与“磨底河”就像是平行世界的两条河流。
傍晚降至,我从二环高架转入蜀汉路,向东来到一条小巷。路牌立在街边,赫然写着“磨底河沿巷”。
图源 | @bilibili 小白的二次元
我还在读书时,经常听教现代汉语的老师说这是语言在使用时的意移,地名在时代变迁中误传也是常见现象。
在河道沿街,依旧能看见门牌上同样写着“磨底河”,但马上又能在旁边的公园里看到“摸底河”。
这两个名字也同时出现在成都人的生活中,用成都话读几乎听不出分别。但我还是想搞清楚,这条河是叫“摸底河”还是“磨底河”。
太阳西沉,河边的步道灯光昏暗。准备野钓的大叔已经架起手竿。他看我在一旁走动,看了我一眼,我正想看开口问问清楚。他却做出一个禁声的手势,将我推到一旁,说:“夏天鱼儿精得很,你莫把它吓跑了。”
去摸底河摸鱼摸虾,是好几代成都人的儿时记忆。
图源 | @小红书 带着小熊到处玩
吃瘪的我只能继续往前,又遇到一个大哥对着树梢打着手电,小心翼翼地寻找着什么。
我问:“在逮啥子哦!”
大哥看了我一眼,不紧不慢地说:“蝉。”
我也顺势打起电筒照着树梢,“这儿有一只的嘛!”大哥抬眼一瞥,嘟囔了一句:“要没出壳的。”
“为啥子?”
“钓鱼。”
经过几次挤牙膏式提问,大哥也没了接话的兴致,而我关键的问题还没问出口。
在“大调查”的最后,我又有了新问题:
这条河,到底叫“摸底河”还是“磨底河”?
参考资料:
[1]曾洁. 金沙大金面具含金量超过80% 3000年前古蜀人的匠心之作(2018-9-11).[DB/CD]. 封面新闻,2018.
[2]艾江涛.从三星堆到金沙遗址,究竟发生了什么?:《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39期.
[3]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编著.《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文物精粹》[M].文物出版社2018年
[4]孙华著.《神秘的王国:对三星堆文明的初步理解和解释》[M].巴蜀书社2003年
[5]【方志四川•春节特辑】40张老照片来啦!100年以来的成都人都是这样过年的!(2019-2-7).[DB/CD]. 四川省情网,2019.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王越 排版设计 |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