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声说,文末有大榜福利,舞台剧赠票。
——今天的编辑土豆儿
最近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大邑山里避暑,中午一般会在大邑城里吃个饭再进山,本来没啥胃口,但两次都被街头小店的拌菜点燃了食欲。
一家是朴素的奶汤面店,拌鸡片就是邛崃钵钵鸡的做法,鸡肉片成薄片,无骨,浇上浓稠的芝麻红油,拌匀,香而不辣。
这种扮鸡最妙的是里面夹杂了各种内脏和鸡皮,红油一裹,吃的都是惊喜。忽遇一片鸡皮口感脆韧回弹,又见一片郡肝嚼劲十足。
一家是乡镇上的豆花饭,不能点菜,你报人数,老板给你搭配,拌肉或扮鸡二选一,其它卤肉耙耙菜豆花血旺都是标配。鸡肉切成长条,红油刚好淹没鸡肉,撒了葱白丝,配甑子饭吃到忘乎所以。
边吃边在想,成都到底有啥子好吃的凉拌菜呢?
还真有几家。
椒麻牛肉
皇城坝牛肉馆成都有很多家,三桂前街这家少说也有30年。跑堂的两位师傅大约50岁,短袖衬衣洗得汛白,统筹全局,人再多厅再吵,绝不小跑,步子稳健、气如洪钟“两位坐方桌、四位坐圆桌、圆4再加一份肺片。” 是排兵布阵的架势。
堂子大,人又多,朋友说饭点来吃,吃完都快失聪了。
他家的拌菜确实美味,天热的时候点椒麻牛肉比皇城肺片吃起更凉快。
青笋木耳打底,牛肉薄片铺上,浇上椒麻油,颜色清爽,夏日炎炎木耳青笋脆爽,牛肉咸香微麻,斯哈斯哈的嗦几口凉气,一下食欲就来了。
传统的椒麻味,现在街头的饭店已经很少做了,得去川菜酒楼才有。因为确实麻烦,能做好的也很少。
根据《四川烹饪》和石光华老师的描述可以得知,椒麻味很讲究,花椒必须用新鲜汉源大红袍花椒,基本不用干花椒,如果因时节原因不得不用,得用冷高汤浸泡变软。花椒要清理干净里面的黑籽,即使几粒,也会带入苦味。
盐必须用自贡井盐,炒过后晾凉再用;葱必须用四川独有的“火葱”,葱只选葱白到葱青分叉的那一段,将花椒、川盐、小葱叶放在砧板上一起剁茸,剁的时候,手不能沾葱,手上的汗味会坏了葱香。
剁法也很讲究,要用刀背锤打、刀口剁铡,交替使用。剁好之后,这些椒麻葱茸要在油锅中低油温炒香,这样炒出来的椒麻香味才浓郁。
皇城坝牛肉馆的椒麻肉片,算不上最极致的椒麻味,用的干花椒,回口有点点微苦,但却是成都市面上一道少有的解暑凉菜。
皇城坝牛肉馆的另一块“金字招牌“当然就是皇城肺片了,这道凉菜李劼人的《大波》写过它有多美味:
黄澜生一凝神,才发觉自己的大腿正撞在一口相当大的乌黑瓦盆上。要不是两只大手把瓦盆紧紧掌住,它准会从一条板凳上打碎在地。光是瓦盆打碎倒在其次,说他赔不起,是指盛在盆内、堆尖冒檐、约莫上千片的牛脑壳皮。
这种用五香卤水煮好,又用熟油辣子和调料拌得红彤彤的牛脑壳皮,每片有半个巴掌大,薄得像明角灯片;吃在口里,又辣、又麻、又香、又有味,不用说了,而且咬得脆砰砰的极有趣。这是成都皇城坝回民特制的一种有名小吃,正经名称叫盆盆肉,诨名叫两头望,后世称为牛肺片的便是。
凉拌豆筋笋子双拼
甘记兔丁,也是双林路上一家开了一、二十年的老店,没有外卖,没有分店,就守着这个小店本本分分的拌菜。
“你们那个老师傅没拌了吗?”“在里面吃饭。”“还是老师傅拌得好。”一位孃孃因为没赶上老师傅拌菜碎碎念了几句。
这种老店一定要跟着孃孃后面买,兔丁买20—30元的,笋子和豆筋要混在一起拌10元的。可以选择多豆筋或者多笋子。隐藏吃法是回家路上,再去菜市场买点璇子凉粉,或者切点三丝,吃完兔丁把凉粉或素菜倒进去。
这是夏天不想动灶做饭时的最佳食物。
甘记的凉拌兔丁,和大名鼎鼎的红星兔丁、二姐兔丁比豆豉味没有那么重,他家的豆豉打成了酱,红油的层次更丰富,花生很讲究用的脱皮的酒鬼花生。一定要现拌现吃,泡后略咸,否则就得加菜。
来这家无论你是买卤菜还是买拌菜,都少不了要买拌豆筋和笋子,比拌兔丁还要好吃。
豆筋非常厚实,吃起来肉感十足,笋子用的泡后的干笋,又脆又韧,回口有非常微弱的烟熏味,花椒面很冲,每一口都是辛辣爽口!
仅10块钱的拌素菜,完全可以代表成都街头凉拌菜的最高水平。
凉拌猪的各种
成都好吃的凉拌菜,猪就占了半壁江山,从头到脚都可以拌:耳朵、猪头肉、白肉、肥肠、拐肉、猪蹄........
前几天因为写《又老又小又值得去的馆子清单(上)》把向东老师的《百年川菜传奇》翻出来看了一下,里面记录了一家上世纪40年代非常有名的川菜——竹林小餐,这个餐馆有很多身怀绝技的老师傅,其中有位被称为“江湖一把刀”的蒋海山师傅。
他是凉拌白肉的高手,这一段写得就像看了一场咏春:
蒋师傅片白肉犹如表演绝妙刀法一般,那是脚踏实地、身板挺直、表情从容、气定神闲,刀平力稳、不快不慢,刀随手推、肉从刀离,片下的白肉大小一致、厚薄相当、平整透明,皮肉相连、瘦肉粉白、肥肉油润,一条油光发亮的肉皮,有如银丝镶在肥肉边,热气徐徐,挥发出股股鲜美的肉香。
蒋师傅每片出一片肉,两个指头顺势一拈一弹,白肉随即轻飘飘地蜷落在圆盘中,像木材刨花一般,行业内因此把蒋师傅片白肉戏称为“铲刨花”。
苏白肉
蒜泥白肉看似调味料不多,就三样,但其制料、调味都很是精到。
酱油,过去多用成都太和酱油或温江窝油,也有用中坝或德阳的口蘑酱油的。蒋师傅则要把酱油加红糖、味碟香菇等,重新熬制成拌白肉专用的复合酱油。
红油辣子,须得东山之二金条干红海椒,又红又辣,辣而不燥,香辣浓醇。
蒜泥则用温江特产之独头香蒜,要当天舂成蒜泥,保证蒜味清新浓醇。放调料需趁白肉热乎,依次浇上酱油、红油和蒜泥,盘中即呈现出白里透红,酱香、辣香、蒜香混为一体的浓滋美味,直扑口鼻,用筷将白肉轻轻一拌,裹送进嘴里,那滋味、那快意真是不紧不急,悠悠缓缓地浸润着五脏六腑。
可惜!这种烹饪技法早已断代了。但是开了36年苏白肉可以作为平替。
苏白肉又薄又大,瘦多肥少,小小的桌面就放了3个佐料:复制江油、熟油海椒、舂过的蒜泥,钵钵底下垫着白瓷盘,绝不流汤滴水。
赤油浓酱一加持,不柴不干不肥不腻的白肉瞬间光芒四射,配可口小菜和软烂的豆汤格外赶口。
顶级的拌猪肉里,双流的拌肥肠和拐肉必须有一席。
双流李记无名蘸水肥肠的拌拐肉也是口感奇绝,作为一块有肥有瘦的猪肉,它竟然能做到瘦肉不柴,肥肉不腻,不腥,不闷,忘了是哪位大师说的,四川好的猪肉能吃到“核桃香”,就是这感觉!
肥肠切得大,洗得干净,放到干饭的小山上,很快你就会把这座山平移到胃里。
吃凉拌肥肠拐肉必须去双流,吃凉拌猪耳朵那必须去温江。
温江,鱼凫路,通往猪耳朵的江湖。七家猪耳店如连珠般排满鱼凫,猪都不敢从这里路过。
猪耳朵,可谓猪最秀气的部分,它颤动,哆嗦,横切下去或丝或片,每一个断面都有天然的艺术性的细腻感。
猪耳朵江湖里的大姐大要数赵姐。单一道拌猪耳朵,就做了三十多年,可以说把凉拌做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精髓就是要赵姐亲手一把芹菜,一勺红油,30多年亲力亲为的功力去拌的。
薄切猪耳,放的是红油海椒芹菜芝麻,被切成半透明状的耳片与微辣回甘的红油搅拌,又裹了新鲜芹菜的爽脆和清香,一筷下去,麻辣鲜香的脆嫩肉质在唇舌间弹动,下两碗米饭毫不费力。
朋友张航说:二十多年前就住那楼上,四处都是油菜花,人都没得,偶尔下来打个包,五块钱一份主要还是为了不想自己煮饭,老板也没想到日复一日会做到今天吧,温江人就是比较喜欢守到自己的店,专注二三十年 。
成都卖凉拌猪蹄的店不多,福字街的猪大嘴算是不错的,生椒生猛辛香,红油恰到好处,里面配了脆脆的藕丁,平衡了猪蹄的腻。
夏天不想做饭的时候,全就仰仗这些凉拌菜吊命了,成都还有哪些好吃凉拌菜,快点端到留言区,我们摆个在线坝坝宴!
今日编辑 |土豆儿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大榜福利
金星首次自导自演
的舞台剧《日出》
7月28日、29日
将在四川大剧院上演
创作于1935年的《日出》
是曹禺先生继《雷雨》之后的又一力作
因这部经典巨作曹禺先生获誉“时代的摄魂者”
舞台剧《日出》是金星导演首秀
同时担起了一人分饰两角的挑战
演绎反差人生
“太阳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转发《日出》海报到朋友圈
说出想看的理由
截图发到大榜后台
将有机会获得门票1张
价值780元
(演出场次获奖后通知)
※
福利公布时间
2023年7月27日20:00
最终解释权归大榜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