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有两个五块石,一个在青羊宫和武侯祠之间,距大石东、西、南路很近。唐代杜甫、明代陈子升等在诗文中有提及,历史上很有名,现在的人多半不清楚。
都知道的城北五块石,反而在史料中难以找到记载。坊间流传,以前附近有一座大型古坟,坟有五块大石作为墓石,由此得名。当然,名字的来源还有其他说法。
成都还有两条竹苑巷,也是一热,一冷的现状。一条在川大附近,更新后有数家咖啡馆等清新小店,打卡的人众多。
另一条,巧了,在城北五块石。同名,但几乎没有怎么看听说过。好奇心作祟,想去看个究竟。刚出地铁站,越过一道铁门,就是“哇”的一声。
习惯了荷花池五块石自带复古滤镜的大型批发市场,看到二环之边,一条狭窄的、200余米长的小巷子,却有三家修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厂,多少还是让人感慨。
像是走进年代戏的片场,等拐个弯儿,再多走两步,成都铁路局游泳馆、体育中心又赫然出现。这,仅仅是老成都口中、庞大的铁半城里,一个角落的光。
五块石的很多地名都有动听的名字,没去过之前,想象的画面都诗情画意。实际到达之后,又是另一种风格。
从五号线赛云台站的A口出来,稍不注意,没及时左转,就会错过穿越到一片建于上世纪的成都老厂房的机会。
竹苑巷起先的20米较为寻常,是一个停车的坝子。跨过铁门,小巷真正出现,两旁红瓦的屋顶带有斜坡,跨度有大有小。
和建筑一样老旧、具有明显年代感的电线杆,电线和巷道大体保持相同的走势,松弛地挂在半空。只有随进随出、装卸货物的三轮车,还保持了较为繁忙的状态。
厂房并非还在发挥建立之初的功能,几乎全都转为日化等货物的仓库,以极其接地气的方式,发挥余热。
透过褪色的字迹,以及张贴的安全疏散线路图等透露的信息,才能识别出,竹苑巷集中了成都市制刷厂、省出版社的仓库,以及成都市西川机械总厂。
三家单位,大致代表了三种不同性质的企业。
出版社仓库最为大气,是省上的,院内有变电站和水塔,职工待遇更佳。入口是贴白瓷砖的厕所,巨大的仓库厂房,内部结构是拉通的。
除了红色的大铁门外,仓库上部开设有窗户,下部也有通风的孔道,消防水管,一应俱全。至今仍然可以使用。
上世纪八十年代,宜宾等地产的纸张密集运往仓库,供图书出版印刷。去前年,都还有黑皮肤的外国朋友带着翻译找到竹苑巷,探访原汁原味的老仓库。
出版社仓库大门斜对面的成都市制刷厂,是集体企业,归属于五块石街道。据说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算得上是大力发展轻工业的产物。
仅仅是听过名字,感觉成都市制刷厂就是刷子专门厂,生产一切刷子。实际上,制刷厂的畅销品是洗衣服的刷子,拥有喜鹊牌和铜羊牌两大商标,不生产牙刷。
成都市西川机械总厂则在竹苑巷靠近玉赛路的另一头,成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职工共有股份,生产搅拌器、碎石器等工业产品。
最打眼的是一栋三层楼的小楼,上面还挂有“学邯钢,抓管理,降成本,增效益”的标语。每一个字,都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在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特殊时期,大多数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困难。
将市场机制引入企业,后总结为“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的“邯钢经验”的横空出世,产生了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全国各个地区、各个部门,都在结合实际学习和推广“邯钢经验”。这自然也成为竹苑巷各企业学习和转型的思路。
可惜,碍于种种问题,西川机械总厂和成都市制刷厂,依然难逃“垮杆”的命运。建筑还在,但他们就像竹苑巷一样,空有其名很多年。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竹苑巷确实身在一片占地40到50亩的竹林中,这是一条供村民通行的林间小路。其后,在保留巷道的基础上,在两旁修建起工厂,竹林盘渐渐消失。
五块石的竹苑巷过于低调,里面的几间老厂,也并非是耳熟能详的大厂。
随着改革开放,占据火车站交通的便利,在五块石,像制刷厂这样的小型集体企业或仓库,太多太多。
那二年辰,横向从人民北路与一环路交汇处起,至沙湾一带,纵向沿人民北路往城中心延伸的铁半城内,更体面的,还是铁路局、铁二局和铁二院,以及省级厅局单位。
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成渝铁路和宝成铁路的修建,一座以成都北门为中心的铁路新城逐渐成型。
天南地北的人汇聚在此,铁路相关的巨型单位的员工和家属共计90万人,自成一个有别于周边居民的小社会。
大量精美的苏式建筑,一度是排面。幼儿园、中学、供应站、医院、印刷厂、法院等一应俱全。包括分房在内,单位福利多又多。
从竹苑巷左转进入玉赛路,在玉局庵西路方向,抬头即可看见成都铁路局体育馆。
树影重重,以为已经停止使用,结果,踏上室内游泳馆的台阶,掀开棕色的老式纱帘,仍然有人惬意地享受不挤的泳池。
体育场所,高大且宽阔,非本单位的人,只能眼巴巴地看上一眼,并露出羡慕的神情。这些全部是单位独有的资产,只针对本单位职工开放。
多少铁路子弟,在这里学会了游泳,度过酷热的暑假。多少铁路职工,在运动场上,在和不同部门的竞争较量中,赢得荣誉和奖品。
成铁局体育场馆有过更新和维护。至今,每年、每段时间,仍然有单位内部的比赛。
室内的体育馆和室外的体育场,中间由一条站西桥西巷隔开。街名极为拗口,两三年前,站西桥西巷也经过一轮更新和改造。
墙上的火车主题摄影图片,将人带入一段辉煌的岁月。
宝成线在此拐了一个弯儿,火车即将进站,速度减慢,咣当咣当的声音,就是铁路人最熟悉的音符。
转弯,站西桥西巷8号,有4栋楼房144户居民的邮乐苑,沿街邮政主题的墙绘等,又让人眼前一亮。
因铁路和还在修建的道路的阻隔,邮乐苑其实非常难被注意到。但这里,小绿园和街道依旧赏心悦目。
在邮乐苑居住的,大多都是退休的邮政职工。他们从异乡来,在此生活多年,依然处于更深入地寻找社区归属感的过程之中。
短窄的小巷子,和庞大的铁半城,相通,但又不完全相同。这就是在五块石的一角,相同的大背景之下,存留着的一些看得见和看不见的界限。
就像这里既有竹苑巷、玉赛路、玉局庵西路这样极具地方传统特色的街名,也融入有铁路特色的街名,以及铁路系统的院落。
再加上批发市场等,这才构成一个更完整的五块石。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蓝桉。
小情侣
@VANCY
全家配色
@隐逸之花
万里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