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李柯薪
编辑 | 陈其飞、王越
说起老成都,人们会想到老街、老巷、老院子,
四合院式的民居则曾是老一辈人的日常居所。
而如今,这里装着成都人“隐秘的日常”。
“隐秘”在于,这些四合院多藏于街巷之中,
稍不留神就会错过。
“日常”则在于,这些老空间中,
盛装着成都人最新的生活方式。
01
成都画院
✦
你有没有留意过宽窄巷子旁的一个路口,在下同仁路和支矶石街的交叉处。
青石板路从宽窄延伸至此,一道围墙将宽窄和三进三出的川西四合院分为两边。在一片茂密的三角梅遮掩下,很少有人注意门口的牌匾上写着“成都画院”。
摄 | 李柯薪
这个夏日上午,大雨如注。不少游人一头钻入这座四合院暂且避雨。有时还能听到几句外地口音,问:“这里就是宽窄巷子吗?”
即使下雨,也有不少本地人悠闲踏入四合院——看展不正是成都人的“日常”吗?
摄 | 李柯薪
把艺术展放入天井、飞檐与穿斗之下,是孙晓伟一直在尝试的事情。
摄 | 李柯薪
作为《四合院美术馆计划——弥散》的策展人,孙晓伟说:“在上世纪80年代,这座画院由初静安旅馆(原陕西会馆)和叶家祠堂迁移合并复建的。一开始是何多苓、周春芽等画家的工作室,在2010年对外开放。因为建筑不显眼,确实有人会忽略它。”
摄 | 李柯薪
“四合院美术馆计划”自2020年开始启动,已经连续举办两季展览。本次展览的主题“弥散”是以“从媒介出发”为策划线索,通过不同形式的展览主题,不断深化对空间作为呈现媒介这一构思的认知和探索。
摄 | 李柯薪
青年艺术家郑菁用签字笔来书写高度为3毫米左右的“1”,直至铺满整个画面。创作的过程更多是一种消化排遣的过程。从2009年开始郑菁开始创作,没有题材选择,没有技法和形式,但在书写的过程中像是有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
摄 | 李柯薪
用坚硬的棕丝编出一件新娘礼服、一双婚鞋。艺术家李娜用棕丝来制作一系列女性的物品。细看这些物品却是残缺的非正常的生活之物。作品以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呈现出一个唯美与诗意的现场,然而其背后却是廉价与平俗,正如理想与现实。
摄 | 李柯薪
02
知·美术馆
✦
瓦片可以是半透明的帷幕。阳光穿过玻璃外墙,隐匿了建筑的结构。建筑内部呈螺旋上升,空间的让渡使这座位于新津老君山脚下的美术馆融于自然。
摄 | 陈其飞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知·美术馆是座非典型四合院。但建筑大师隈研吾在此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临水而立带着瓦片帷幕,如同鸟类的羽翼,树影穿过缝隙。二层半开放的茶室,是流水、光影,共同构筑出空灵澄澈的空间。
摄 | 陈其飞
知·美术馆正构建一个和四合院相同的空间叙事。天井勾连人与阳光、雨水,而隈研吾正好在半开放的茶室外写下:雨天模糊建筑边界。四合院中人们花工夫筑景造园林,强调人居融于自然,隈研吾则希望知·美术馆是座“消失的建筑”。
摄 | 陈其飞
去这座“消失的建筑”中看一场“消失的展览”,也是件夏日趣事。“消失的展览·自然之默”是这一系列的第四幕展览,以当代艺术的形式,与隈研吾的“建筑之隐”展开对话。五位青年艺术家,通过声音、植物、装置与画面等载体,去发掘和感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走向玻璃筑建的茶室,三个蒲团依墙而放,一侧光影透过瓦片帷幕,一侧是天井中浮于水面的圆石。
摄 | 李柯薪
室内的圆桌上放置着一圈晶莹剔透的玻璃杯,在这一圈玻璃杯内侧,还单独放置了一只杯子。随着圆桌缓缓转动,从上方垂下来的一只红色小木球不断轻轻碰撞着杯子,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咚声。
摄 | 李柯薪
另一侧,是顺势垂下的木质“手指”,轻拂杯沿,温柔无声,仿佛沉思。
艺术家经傲将这件作品名为《朝露》,晨间露水滑过叶片的声音需要坐在蒲团上,闭眼聆听。
03
澄园画院
✦
在温江,一个以成都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为主题的商业文化空间正吸引人们重回上世纪80年代的园林。一片荷塘是园林的主景,小径蜿蜒通向傍水而建的澄园书画艺术博物馆。
走入室内,一层暗色的展览空间将中心区域的纯白色突出得格外显眼。沿楼梯而下,半地下的展区沿用极具现代感的白色墙体。
摄 | 李柯薪
就在我感叹于这种室内和室外环境风格的反差时,抬头一望,才明白,原来我正站在天井中心。抬眼一望,室外地面上的水塘下,半地下的空间清晰可见。自然光通过天井,成为空间中的主要光源,树影的斑驳倒影映在墙面。
摄 | 李柯薪
随着近年展览增多,人流也更加活跃,澄园中的银杏广场上还搭起了帐篷,露营风的餐酒吧让商业街区变得更加丰满。
正是这样的表现形式让这些散落在城市中的艺术空间成为一个个“城市客厅”,参观者可以在午休时间、下班回家的路途中完成一次精神迁徙。
摄 | 李柯薪
吴雨墨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成都男孩,家住在小通巷附近。他对画院的四合院印象深刻,每天放学都会从这里路过。最近被朋友安利去看了“弥散”展览。“小的时候经常去玩,但很久没去过了。我才发现这里就是我从小熟悉的画院。”
在看完展览之后,他感慨地发了条朋友圈:想不到成都的艺术展,开始走大隐隐于市的路线了。
19世纪,当梵高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一双农夫的鞋子时,生活中最细小的事物重回大众视野。
如今,成都街巷中的小型美术馆便像那细腻的笔触,诉说人们的生活。
当艺术成为成都人的“日常”时,周遭小事也变得富有深意。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王越 排版设计 |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