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3日上午9点15分,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分诊台繁忙有序如常。突然,一阵急促的呼叫传来,“救命,疼死了……”一名老年男性手捂胸口,表情十分痛苦,全身大汗。
分诊台护士立马意识到他可能是急性高危胸痛患者,检查心率发现高达200次/分钟,出现濒死感,一边简单询问家属病史,一边准备担架床,立即将患者送入抢救室。
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急诊“特种兵团”紧急出动!
恶性心律失常,随时可能心脏骤停
急诊医生飞奔与死神赛跑
9点16分接到分诊台的通知,1分钟内急诊科艾娇、陈鑫医生飞奔至抢救室,马上给患者上心电监护,发现患者出现“室速”心电图样,这种情况非常危险,随时可能出现心跳骤停。
随即,艾医生给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注射抗心律失常药物进行药物复律。另外一名护士快速测量血压、监测血氧及心率,协助医生准备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管路。
“不行,没恢复,患者室颤,立即心肺复苏,准备除颤!”一边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边助手打开除仪,选择能量,涂抹导电糊,选择部位,充电、放电,继续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娴熟一气呵成。护士同时予以抽血、送化验……与死神搏斗15分钟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和心律,生命体征逐渐平稳。
但是,凭借十几年的急诊经验,艾医生清楚地知道患者恢复心跳,绝不代表转危为安,这才是抢救的开始!
迅速开启绿色通道
胸痛中心发挥最大优势
艾医生再次复查心电图,完善心肌酶学检查,进一步了解病史。心电图显示V1-5 ST段抬高0.3-0.5mv,陈医生紧急联系心血管内科医生会诊,立马为患者开启绿色通道,直接送入导管室,进行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果然,做了冠脉造影后发现患者左冠脉主干闭塞,急需开通。在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后,心内科团队开展冠脉支架植入手术,用最快的速度成功开通堵塞的血管。
从踏入急诊到心脏骤停,再到完成手术开通血管仅不到50分钟。还好有市五医院胸痛中心团队的紧密配合,抢救及时,努力挽回了生命!
365天·24小时永远在线
18般武艺样样精通
就在大家稍稍松一口气时,分诊台的紧急通知又响起来了,一名男性反复呕吐数小时,并伴有心悸、呼吸困难。
了解病史并快速查体,发现患者在发病前曾饮用治疗类风湿病的药酒(具体成分不详)。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步怀疑是乌头碱中毒。
“立即心电监测、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可能会很快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立即准备洗胃!”一边去找家属签洗胃同意书,一边嘱咐护士准备洗胃的工具。
“不好了,患者出现意识丧失!”
又是恶性心律失常,立即打开除颤仪,准备除颤。一次除颤后,患者心率稍微回复,但仍为室性心动过速状态。
“静脉注射碘胺酮复律,请重症医学会诊。”3分钟后,患者心室率降下来了,但仍然不稳定,害怕反复的心律失常引发心脏骤停。重症医学会诊后提出血液净化方案,在跟家属沟通后,患者被转入重症医学科,接受后续血液净化治疗。
这只是急诊科半天的时间,就见证了两条生命的“起死回生”,这样的故事365天24小时每时每刻都在急诊科上演。
急诊科每天都在面对着未知的疾病、未知的病情变化,每一名急诊科医护人员都打着十二分的精神时刻准备从死神手里抢回患者的生命。18般武艺样样精通,形成了危重症抢救、中毒、创伤、心脑血管等急症救治体系。
从“急诊室”到“急诊医学科”
为患者筑实第一道生命护栏
如果把医院比作一个生与死较量的战场,那么,急诊科的医护人员就是这场战争的先头部队,是尖刀连、是特种兵。看血象、做CT、看监护、做除颤……,他们身披铠甲站在战场的最前沿,在最危险的地方和病魔较量。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40多年的发展,完成了从简单中转功能的“急诊室”成长为成都西部具有急危重患者全方位紧急救护能力的现代化“急诊医学科”,2022年急诊医学科年就诊量达12万人次,年抢救人次在6375人次。
在急诊,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脑细胞。哪怕早一秒钟,都有可能成为一丝生命的希望。为了能够缩短急危重病人的抢救时间,市五医院急诊科与其他科室协同建立了通过国家认证的高级版胸痛中心及卒中中心,最快在30分钟内,就能开通急性心肌梗死及脑梗死患者的堵塞血管。
据了解,市五医院急诊科目前正在积极配合医院创建创伤中心,以期在短时间内集合全院优势医疗资源为重症创伤患者提供一站式救治。中心设立后能够对严重的创伤以最短时间、最高效的速度对病人做出精准治疗,提高救治率、降低致死率和致残率。
四川名医编辑:刘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