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全国最爱耍的城市,成都恐怕当仁不让。以“耍”为天的成都人,在此不断颠覆、创造一个又一个快乐风潮,多维度构建着不设限的多巴胺生活方式。一场双年展,如金牌球市般在全城掀起澎湃的艺术热浪,缔造着艺术领域的“凤凰山传奇”。文博场域的人气奇观,音乐节奏响的多巴胺狂想,“花花”旋风带动的全国“吸猫”激情,都让这座“游乐大都会”以频频出圈的文旅新体验,不断刺激多巴胺的分泌,让人沉浸其中。成都,始终是前沿的、鲜活的、激情的,以城市专属的包容和自由,满足人们对多元生活的全部幻想,让人感叹:成都,使人流连;快乐,如此简单。
成都博物馆“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掀起成都今夏最火的文博热潮,一时观者如堵。跨越千年的盛大文字乐园,与畅游其中的观者,交互变奏出一次次情感高潮。
摄影/韩杰
乐此不疲的文博天堂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正掀起成都今夏最火的文博热潮。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多的大展,展览汇集了全国40个文博机构共220件馆藏珍品,不到2个月就吸引了超60万人打卡。从镌刻历史“骨相”的殷商卜骨,到笔书民族气韵的淋漓翰墨,这座跨越千年的盛大文字乐园,一展中华文化的精彩纷呈。人们在展品前围起一堵堵“人墙”,有的人被巴蜀图语的神秘奇诡吸引,有的人被辛弃疾力透纸背的家国情怀深深打动。千年文明,鲜活涌动,与畅游其中的观者,交互变奏出一次次情感高潮。
已经“四刷”展览的陈雨露,至今都难以忘记第一次现场观看赵孟頫临《兰亭序》的震撼感。当透过展柜玻璃观看静躺的真迹,一种活生生、流动、富有生命暗示与力量的美扑面而来,文、字、意、神合而一体,她感受到了王羲之“从容娴和、气盛神凝”的精神气度,而赵孟頫儒雅遒劲、清和洒落的书法意境,亦如此摄人心魄。当把自己的生命向无尽的体验敞开,与米芾、柳公权、黄庭坚等名家“对话”,陈雨露有种打通知识与深入文化内里的快感。
“文博热”涌动的背后,是国潮崛起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汉字字符里存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在此次展览执行策展人、成都博物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看来,热情的观众看的并不止是汉字,而是一种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怀,是在找寻个人在现代发展中所需的文化滋养和文化驱动力。艺术,让多巴胺变成一种更持久的内在力量,人们在对自身根源文化追溯的过程中,也将“知所以来,思所将往,方明所去”。
成都是座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城,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博物馆总数已达183座,规模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卷”起来的成都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老牌博物馆,以先进的策展理念和国际视角,纷纷推出主题鲜明的特色展览,制造出一个个风靡全城的文化热点。“吉金万里——中国西南地区青铜文明展”“百年无极——意大利国家现当代美术馆藏艺术大师真迹展”等高质量展览,以缤纷多元之态,不断刷屏市民朋友圈,形成活力十足的城市文化生活。
7月开幕的“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在全城掀起了另一场盛大的艺术狂欢。两大展馆、9个主题、22个国家及地区的235位艺术家,为大众带来了476件包括架上绘画、综合装置、新媒体影像等全类别的精彩艺术作品。辐射全城的24个平行展,则如同星链一般,勾连起成都本土活跃的文化艺术机构,从美术馆到城市展厅,从社区到校园,如同一场沉浸式的盛大嘉年华,让本质基于个人体验的艺术融于日常。
成都人用创意与想象,演绎多巴胺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成都市美术馆的“时间引力——2023成都双年展”如同一场沉浸式的艺术嘉年华。摄影/米艳
上一届“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吸引超110万人次观展,创造了全球双年展堪称空前的观展纪录。今年的成都双年展亦屡屡上演排队观展的盛况。人们在社交平台热烈讨论,有人惊叹徐冰巨幅新英文书法《桃花源记》用文字颠覆文字、建构“理想世界”的奇思妙想,有人在何多苓的连环画《带阁楼的房子》中体悟到了青春的纯洁与宁静,也有人谈起汉斯•欧普•德•贝克既荒谬又严肃的黑白影像,让自己对人性有更多的深层思考。经由个体文化记忆的共享、书写,这一城市的盛大节日,以艺术多巴胺引发强烈共振,构建起鲜活的集体记忆,成为激发城市文化活力的可持续力量。正如艺术家周春芽所言:“这不仅是一个很多艺术家参与的活动,更重要的是跟这座城市发生了联系。双年展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精神、文明、文化的底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整体参与感。”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第三城”,成都有着底蕴深厚的艺术氛围,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当代影像馆、知美术馆、广汇美术馆等大批专业艺术机构,深入城市街巷肌理,与市民生活交互、联结而共生,人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欣赏梵高、毕加索、布列松、荒木经惟等大师原作。在创意园区、购物中心,甚至地铁、街头,各种展览对场景边界的探索,也在不断构建新的“文化附近”。艺术多巴胺,正从多元而细微的切面渗透城市日常生活,每个人都可以在其中快乐悠游,参与构建理想式的“成都生活”,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独特的生命之韵、包容之美。
音乐节,奏响多巴胺狂想曲
2023成都草莓音乐节火热的演出现场,自由而尽兴。音乐节是爱乐之人的大型欢乐派对,开创了城市多巴胺生活的另一重想象空间。
摄影/韩杰
4月30日一早,杨柳和朋友李欣在地铁西南财大站汇合后,乘地铁至西河站,再转乘公交出城,步行近2公里,抵达龙泉蔚然花海。单程2个小时,跨越大半个成都,她们不是在进行一场“特种兵式旅游”,而是在奔赴计划已久的音乐节。
狂欢、呐喊、舞动、释放。当舞台亮起,狂热的音浪交响和山呼海啸的回应,一波又一波袭来,杨柳感觉被一个迥异日常的世界紧实包裹。“就像着了魔一样”,她和朋友高扬双臂,不可抗拒地跟着鼓点放纵摇摆,像进入了“不足为外人道”的世外桃源。
这是今年“五一”假期仙人掌音乐节的演出现场。这一天,上万名和杨柳、李欣一样的年轻人,从成都的四面八方,还有北京、上海、西安等地涌来,以欢聚、放松、宣泄的姿态,掀起了一场多巴胺狂欢。“让我欢乐一点!”随着痛仰乐队在《再见杰克》中划破夜空的一声呐喊,所有人高涨的情绪到达了极点,在摇滚乐刮起的快乐龙卷风中,自由释放着身体,几乎要把场地掀翻。“听live,只有零次与无数次。”回忆起那个浓烈的夜晚,杨柳依然心潮澎湃。
2000年,第一届迷笛音乐节以粗粝、新鲜而血脉贲张的姿态,赋予了中国音乐节理想主义的基因。23年后,音乐节依然是爱乐之人的大型欢乐派对。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就举办了草莓音乐节、华晨宇“2023年火星演唱会”、元气森林音乐节等多场大型演出。音乐节,以火热之势席卷而来,开创了城市多巴胺生活的另一重想象空间。
成都人用创意与想象,演绎多巴胺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2023成都草莓音乐节,乐享其中的观众。摄影/韩杰
“自由和尽兴,正是音乐节的最大魅力。”成都城投露天音乐公园运营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廖力如是说。本质更趋于音乐节的火星演唱会,在露天空间营造“火星之城”,高达50米的穹顶幕布投影出点点星光,仿佛夜空下一片辽阔的原野,“火星人”Z世代们挥舞着荧光棒,用汉服、旗袍、唐僧cosplay、外星服等天马行空的“穿衣自由”表达,享受着摇滚现场与梦幻舞台的极致融合,也诠释着音乐节可以尽情玩耍、释放自我的精神奥义。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成都当下音乐节的火爆,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与市场培育、政策支持等密不可分,当然最根本的,还是契合了年轻一代的精神诉求。音乐节,让年轻人放飞自我、呼朋引伴,暂时挣脱了原本生活的引力,杨柳将其称之为“快乐的策源地、现实的庇护所、理想的乌托邦”。虽然美好的良夜终会散去,但音乐节带来的“自由、和平与宽容”的精神能量,却在持续发酵,滋养着下一个如常的日子。
社会学中有个概念“独异性社会”,说的是人们不再追求常规,而是需要具有独特性的“真”的文化。春游音乐节等基于成都独立音乐和青年文化的音乐节,以鲜明的在地标签,诠释音乐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无尽可能。音乐节的常客曹军,就很喜欢春游音乐节的多元风格与独特氛围,“摇滚乐、民谣、说唱、电子,甚至实验音乐都可以听到,还有舞蹈、戏剧、装置艺术等各种活动,还能畅玩通宵。”大家聚在一起,吃火锅、打麻将、玩飞盘,和大妈、保安一起即兴跳舞,用音乐打破社交壁垒。年轻人也在这个快乐培养皿中享受多样的音乐之外的体验,塑造出极具个性、活力的青年文化。
成都人用创意与想象,演绎多巴胺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宽窄巷子街头,波兰小伙为大家放歌一曲。摄影/韩杰
与国潮、科技、露营、户外等多元新场景融合的音乐节,让日常也能“嗨”出人生新体验。今年7月末,王力就曾偶遇一场街头音乐节,当听到新裤子乐队那句熟悉的“那平淡如水的生活,因为你而火热”,他感觉一股热流瞬间涌上脑门,“音乐就这样流进了日常,给生活派发惊喜”。在成都,NUSPACE、家吧、小酒馆等大大小小的Livehouse热浪如潮,与音乐节互为表里,一同勾勒成都建设国际音乐之都的蓬勃图景。在这些更富人情味的小场地中,人们获得了音乐最初的纯粹体验,感受着原创音乐的无限创新活力。音乐,正浸润成都人的生活日常,展现快乐生活的无限可能性。
海纳百川的城市游乐园
7月29日凌晨1点,通往成都龙泉山的路上,夏夜的宁静与人群的欢声笑语彼此交织。宋杰和同伴三人跟随徒步的人潮,一边聊天,一边向山顶走去,身旁不时响起自行车的棘轮声,或是摩托车呼啸掠过的引擎声。宋杰几乎每个月都会去夜爬龙泉山一次,有时和同伴一起,有时是一个人。“当旭日冲破云层,万丈霞光笼罩城市、群山,就像置身一个‘诗画天堂’。人很容易进入一种‘心流’状态,感受到纯粹的快乐。”宋杰说,“但不是每次熬夜爬山都能看到日出,如果遇上了,那种兴奋是不言而喻的。”
去年,夜爬龙泉山看日出与露营、骑行被列为了成都人的“新铁人三项”。夜爬龙泉山,追逐第一缕城市日光,是成都人亲近自然、快乐而浪漫的“仪式”。如今,这一火爆的“特种兵”打卡风潮,仍在不断延续、壮大。凌晨4点,藤原豆腐店就长满了成都人形“向日葵”,宋杰喜欢在这里看日出,于他而言,这里更像一个潮流生活的集散地,“有摄影、机车、骑行、艺术绘画、露营、观鸟等各种新潮圈子,可以交到不同的朋友,很有意思。”
在成都,有一种幸福叫“在阳台上遥望雪山”,更有一大群追雪山的人。龙泉山,也是拍摄城市全景与雪山同框的最佳地理位置。“追峰人”、摄影师嘉楠就曾在龙泉山拍摄了一幅连绵群山长图《雪山长卷》,94座雪山矗立在城市的尽头,映衬着车水马龙的繁华成都。嘉楠说,每年摄影师、雪山爱好者们在龙泉山拍到雪山的天数越来越多,这些都是有直观数据作为支撑的。“龙泉山的惊喜不止于此,还可以看星星,看银河,甚至壮观的云瀑。”“会耍”的成都人,在此不断解锁公园城市的专属体验,春秋观候鸟蹁跹,夜阑赏万家灯火,诠释着城市休闲文化的快乐奥义。
成都,自古就是“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千年之后,悠游与揽胜依然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核心。洛带客家水龙季,融水上音乐会、千人放河灯、国风主题市集等多元体验于一体,一键开启成都人的夏日狂欢模式,如潮的人流,与市井烟火、文化创意火热交织。安仁古镇“安仁戏剧嘉年华”,以一席长街宴激活舌尖上的多巴胺,戏剧、展览、民俗、快闪,与新兴场景融合的文旅“新物种”,也激发出不重样的快乐滋味。在成都,丰富的文旅体验因时而变,不断上新,演绎多巴胺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成都人用创意与想象,演绎多巴胺生活的一百种可能。
庆龄码头两岸布置为“拉歌区”,沿岸群众开启零门槛、深互动的“全民欢唱”。摄影/韩杰
连娇憨可爱的大熊猫,也被成都人打造成了中国野生动物“第一IP”,在全城掀起“熊猫旋风”。“顶流女明星”大熊猫花花,让全国人民一起“吸猫”的快乐,从人山人海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漫了出来,淹没了整座城市。成都大运会上欢乐蹦哒的“显眼包”蓉宝正频频登上热搜,受到全网火热追捧,“一宝难求”。一实一虚两只大熊猫,一次又一次让成都成为焦点。大熊猫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已融入城市生活美学之中,无论是IFS的网红爬墙熊猫、猛追湾的俯瞰熊猫、东大路地铁站的“学人怪”熊猫、还是熊猫文创、熊猫彩绘、熊猫舞剧,成都人用创意与想象,给来到这座城市的人带来无穷的快乐。
万物皆可耍。成都,充盈着海纳百川的快乐生活智慧。对于生活始终满怀热情与好奇心的成都人,乐此不疲地扩张着自己的多巴胺版图,也造就了一座城快乐安逸又敢于探索的独特气质。
摘自《天府文化》2023年9月刊
都江堰的水流去哪里了?
诗词里写的成都,到底真的假的?
玉林,你凭啥一周办10多场沙龙?
当“95后”篾匠把道明竹编送上热搜
成都“不正经”书店指南
出品人 | 达海 总策划 | 严光辉
审校 | 陈其飞 谭傢予 排版设计 | 周蓁
只需两步,设为星标
▼
▼
右下角可以 点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