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宏大格局,这一多元一体格局在上古亦有一个起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古老历程,而三星堆文明,无疑是上述古老历程格局中的重要一元。
为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10月27日,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将致力于建设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学术团队,深入推进学术研究进展,培养专业人才。
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成立
研究团队已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
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下的典型文化遗址之一,三星堆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证据,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27日成立仪式现场,四川大学党委书记甘霖、四川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共同为“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揭牌。
目前,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研究所拥有一支由霍巍、彭邦本等权威专家领头,包括李映福、杨兴国、吕红亮、黎海超、李世佳、吴永杰等中青年学者以及十余名硕博士生在内的跨学科研究团队。研究所依托四川大学历史文化(考古文博)学院雄厚的研究基础和良好的研究环境,有组织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攻关,深入推进三星堆与古代文明的研究,全面培养专业研究人才。
近来,研究团队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如霍巍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重要学术论文,黎海超教授获得“三星堆文化与中国文明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科技视野下的巴蜀铜器与社会研究”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彭邦本教授承担四川省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三星堆文化与金沙文化关系研究”,彭邦本、吕红亮、黎海超、于孟洲等教授在《光明日报》《历史评论》等学术期刊刊发重要论文十余篇。
延续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重镇传统
致力于培养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据悉,四川大学历来是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的重镇,不仅有着深厚的学术积淀,而且有着优秀的研究传统。
自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四川大学前身之一华西协和大学的葛维汉、林名均等学者开始从事三星堆的发掘与研究以来,四川大学的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已经走过了九十余年的光辉历程。蒙文通、徐中舒、任乃强、童恩正等学者,留下了《巴蜀古史论述》《论巴蜀文化》《华阳国志校补图注》《古代的巴蜀》等典范性的学术成果。
在考古工作方面,四川大学参与了1987年一号和二号祭祀坑的发掘。2020年到2022年,四川大学又与四川省考古研究院合作,深度参与三星堆遗址5、6、7三个祭祀坑的发掘和三星堆新馆陈列布展。
三星堆博物馆
对于此次成立的新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黎海超谈到,要在传统考古学方法的基础上,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让三星堆研究成为中国考古的一个典型遗址”。
“成立研究所就是为了整合各个学科的力量,对三星堆出土的器物等资料做出更科学更准确的解释,提供更深刻的认识。”四川大学三星堆与古蜀文明研究所所长彭邦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研究所还将致力于培养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壮大科研探索队伍,共同推进三星堆文明的相关研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