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促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这场家庭教育论坛干货满满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3-11-13 12:42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何为孩子选择适合的起跑线,不做焦虑父母?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又该如何办在育人过程中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模式,进而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11月12日,2023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在成都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格局”,多位知名教育专家发布主题演讲,对热点教育话题进行一一解答,给家长和孩子必要的建议和信心。

家校社协同育人,什么更重要?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及中陶会家庭教育专委会理事长卢志文谈到,家校社协同育人,协同两个字最重要。“学校主导,服务水平要提升;家长尽责,成长陪伴不缺位;社会支持,资源配套需跟上。”中国积极心理学发起人彭凯平表示,人工智能的机器可以取代算题、做事、干活,但不可能取代人类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品质需要我们做好培养。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不少父母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焦虑:如何给孩子提供好的生活条件,如何才能和孩子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卢勤分享了打开孩子成长密码的五句话:“太好了”、“我能行”、“我帮你”、“有我在”、“你真棒”。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家庭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赵石屏认为,文化自信是构建现代中国家庭教育学的基石,“高校要肩负起为国家培养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人才的使命,在全球多样性文化的生态框架下,我们家庭教育的理论体系构架包括教育体系,必须要有全球的眼光,推进中国现代家庭教育文化思想的基础。” 

其实,除了父母焦虑,孩子在一定程度上也会产生负面情绪。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委员李玫瑾谈到,作为研究者应该从完整角度看问题,如何从根上寻找一些调整方法,就是心理发育规律的问题。“最好的教育不是批量教育,不是标准化模式。最好的教育一定是关注大多数人,让每个个体都得到适合自己的知识。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教授边玉芳也在演讲中谈到“消失的课间十分钟”,她表示要关注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生活,让孩子拥有更幸福的模样,也就是要给孩子一个怎样的童年生活。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宣传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杨咏梅在谈到《AI时代如何培养孩子的竞争力》时表示,人工智能井喷式发展,带给我们生活的冲击,敏感的人已经坐卧不宁瑟瑟发抖,而迟钝的人仍然觉得很遥远,如何与AI抗衡,其实关键是要有人的创造力。 

此外,为积极探索新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新机制、新做法、新经验,不断总结和推广典型实践经验和成果,2023年亚洲教育论坛家庭教育分论坛还发起了2023年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发展50例征集活动,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刘立频发布《2023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发展50例》白皮书,并公布十佳优秀案例名单。 

在随后举行的闪电演讲中,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鹏;金牛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强;成都市实验小学校长李蓓;成都市青羊区特殊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卞蓉也分别从家校社协同方面的工作带来深度分享;原电视台主持人恭喜爸爸、与子共学创始人、沉浸式新家庭教育开创者温一开、成都高新区锦湖春天里幼儿园园长蒲黎文还以爸爸的角色与家长们共话家庭教育。

记者 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