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五育并举”教育理念的提出和深入实施,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美育教育备受社会和家长关注。如何高质量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开展,也成为教育主管部门积极探索的方向。
日前,新都区2023年学校美育成果展在新都一中开幕。现场进行的“美润新都”2023年成都市新都区学校美育成果展文艺汇演,由新都区各个中小学带来的节目轮番上演,精彩的表演,引得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
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场汇演的节目中,虽然艺术形式有所不同,但不少表演都带有浓烈的传统文化气息。实际上,作为建成3000年的历史名城,成都传统文化底蕴浓厚,美育教育与传统文化结合开展,不少区域和学校都有所尝试和探索。
对于新都而言,区内拥有“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一的宝光寺、“西蜀第一湖”升庵桂湖以及唐代唯一现存园林东湖之文化遗产,也有“明朝第一才子”杨升庵精神传承的文脉张力,文化底蕴深厚,艺术资源丰富。在活动现场,成都市新都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就以“传承民族基因,创新美育途径”为题,详细介绍了新都区以地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校美育教育实践。
据了解,近年来,新都从区域层面整体设计地域文化融入美育的内容、途径、策略等,依据学校实际和周边文化资源特质,采取一校一项目或多校一项目的形式,整体推进、典型引领。区域层面加强分类指导,评选“新都区特色艺术项目学校”,以“小切口进入,项目内纵深”的思路建设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示范研究基地,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艺术教育品牌。通过特色场馆、特色师资、特色课程、特色社团、特色课题等“五维度”引领特色项目发展,如西街小学的《汉画像砖》、谕亭小学的《宝光寺中的美术》均是开展了二十多年的精品项目。
同时,新都区还以“龙头课题+学校子课题”的方式深化研究。区教育局重点组织实施成都市级课题《基于地方特色文化的美术课程开发》课题研究;谕亭小学的“宝光罗汉”、西街小学的“汉代画像砖”、香城小学的“香城一染”、新新路小学“香城民俗”、繁江小学的”新繁棕编”、新都一中实验校的“木兰庙会”等十余个区级项目也在同步实施,区教育科学规划办专门增设地方文化融入美育的专项类别课题。
“项目课程化”是新都推进地域文化与美育融合的基本思路。通过研究,各校形成了《新繁棕编》等十余门地域文化融入美育的精品课程,编写校本读物十余套。这些课程内容通过融入国家课程、特色校本课程等形式进行了大面积、多层次的实施。
并且,新都区还修建了众多优秀地域文化艺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中心和艺术教育场馆供学生体验、学习。如繁江小学的新繁棕编馆、新都二中的“繁江书院”、西街小学的“川剧艺术长廊”、香城小学的“蜡染学习体验馆”、兴乐路小学的“皮影剧场”等特色场馆。按照区域辐射、资源共享机制,众多中小学生在这些场馆开展艺术工作坊活动,通过学习实践体验艺术、感知文化。
西南大学教授、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
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唐敏
据悉,活动当天,还举行了学校美育论坛,相关专家围绕着新都区美育教育发展开展讲座。西南大学教授、美育研究院院长赵伶俐,以《美与跨学科美育》为题,围绕跨学科学习的实践探索,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路径、方式和策略;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唐敏,在经验交流中以《美的教育在创造》为题,介绍了学校将“美的文化”“美的课程”“美的评价”与美育教学实践有机结合,不断推进五育融合,为学生成长赋能,为美好人生奠基的经验。
红星新闻记者 邓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