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5日,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文广旅局指导,成华区教育局、成华区文体旅局主办的成都市研学示范点课程发布会暨研学工作推进会在成华区举行。
发布会现场,成华区发布《成华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并分享教育部重点课题《区域馆校课程研究》阶段性成果,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该区的馆校合作走向4.0时代,深化打造“行走的课堂”。
探索馆校研学新模式
成华区首发《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
发布会上,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作了《馆校合作▪共育未来——区域馆校课程构建的成华探索的主题发言。在他的发言中,他指出成华区馆校课程协同机制经历了馆校单向输出1.0时代、馆校双向互动2.0时代、区馆校三向联动3.0时代,目前正处在区馆校社多向协同的4.0时代。
成华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杜坤扬致欢迎辞
成华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叶树文做主题发言《馆校合作▪共育未来——区域馆校课程构建的成华探索》
成华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梁经和解读发布《成华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
“馆校研学作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的新窗口,其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是要做好‘教育+’这篇文章,赋予馆校课程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让馆校课程真正成为学生‘行走的课堂’。”相关负责人进一步指出,下一步成华区将以此次研讨会为契机,将馆校课程与研学旅行深度融合,进一步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更好地发挥场馆育人功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还将充分吸收专家们的意见建议,对课题做进一步优化调整、深入研究,力求在馆校课程、研学旅行方面取得更多、更大、更具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现场,成华区还发布了全市首个区县级《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该办法由总则、组织领导、课程内容、活动准备、活动实施、活动评价、纪律要求、经费保障及附则等九章三十条组成,具体规范了研学旅行的课程实施、基地线路、组织形式、安全管理以及效果评价等方面的要求。
成华区将与24家场馆深度合作
创新探索多元化优质特色研学课程
除了首发研学旅行管理办法三十条外,现场,来自省博物院、省科技馆、市文化馆、市图书馆、市博物馆、永陵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等24家馆(院、园)的相关负责人也出席此次发布会。
“后续成华区将陆续与这些场馆深度合作,创新探索多元化优质特色研学课程。”成华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确保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成华区设计了馆校课程设置,以场馆为主线,分为小学低、中、高段,以及初中段和高中段五个学段,整体开发课程。
具体而言,学校将按照“场馆必选+内容自选”和“场馆自选+内容自选”的原则选择课程。具体规定是小学每周安排2课时,一学期总计不少于36课时;中学每周1课时,一学期总计不少于18课时。学校将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馆校课程的课时来源,包括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科课以及课后延时服务课等。
成华区研学旅行经验值得借鉴
2025年成都将创建博物馆发展先行区
“成华区发布的《成华区中小学社会实践教育暨研学旅行管理办法》为其他地区开展研学旅行提供了值得借鉴学习的宝贵经验。”谈及成华区省级重点课题《区域馆校课程的构建研究》,西南大学社科处处长、博士生导师王牧华对其研学旅行经验给予了高度评价。
专家点评
王牧华认为,成华区是馆校课程开发的先行先试区,坚持统筹规划与自主开发双线并行,创新馆校课程构建路径,建立长效协同开发机制,加强与多家文博机构合作,积极探索馆校学习模式,开发系列馆校课程50门,形成了多方参与育人典型经验和优秀案例。
“成都市将于2025年将建成高水平的“博物馆之城”和博物馆发展先行区,鼓励支持学校充分利用场馆资源,发挥教育功能和价值,让更多的学生走进场馆,体会厚重的历史文化与先进的科技文化。”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希望各区市县深入贯彻《成都市教育局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指导意见》,高度重视场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深化育人合作机制建设,将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深度融合,开发更多高质量的馆校课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记者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