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如何给娃选高中?以往,很多家长都是盯着各大高中的高考分数,但从2022年开始,随着四川迎来第一届“新高考”学生,家长们选高中的逻辑,也需要调整一下了。
那具体要调整哪些方面?4月29日,由四川省教育厅和四川大学共同举办的2024四川大学中学校长论坛在四川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份的150余位校长和代表参加,聚焦“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和“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共同探讨大学与高中拔尖创新人才的衔接式培养新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各中学书记和校长们现场探讨的育人新路径、新形势,也就是家长们应该关注的重点。
生涯规划教育:
不限于高考选科、填志愿
已融入部分中学具体学业规划中
在高考文理分科的时代,一般是学生高考拿到分数后,再思考选什么学校、读什么专业,生涯规划普遍认为是高考后的事情。但随着新高考陆续全国铺开,学生生涯规划前置成必然。
原因也简单,在文理科时代,考生高三毕业只要总分达标,就有大量学校和专业可选择,不少专业还是文理兼收。即便某一科偏科,也能靠其他科目的分数尽力补短板,大体不影响专业的报考。
但在新高考大背景下,不同专业对学生选科是有不同要求的,学生在高一就要提前规划选科以及高考后的专业方向。
在29日论坛现场,绵阳南山中学党委书记徐勇在“中学校长沙龙”环节谈到,他所在的学校,正把生涯规划转化为比较具体的学业规划,“我们平均半个月邀请一位院士、高校教授等学者来到学校做讲座,让学生在每一个时段都能了解未来到底该怎么去进一步的去学习”。
值得注意的是,生涯规划教育并不只是为了高考选科、填志愿。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顾雪英曾公开提到,生涯规划教育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学生的自我认知,另一条是对环境的认知。再通俗点说,生涯规划教育就是让学生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擅长做什么、志向做什么,以及适合做什么。
并且,生涯规划教育与升学率绝对不是两张皮,生涯规划做得好的学校,升学率高往往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因此值得家长重点关注。
“大中衔接”培养:
探索人才培养通道
致力于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
可能家长们熟悉幼升小、小升初衔接,但实际上,为加强高校与高中在人才培养上的衔接作用,从教育部到各大高校,都在探索人才培养的通道。
29日论坛现场,四川大学校长汪劲松在致辞中谈到,四川大学历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早期培育,长期致力于与中学的深度合作,“大学的拔尖创新人才来自于中学的优质生源,离不开中学的基础教育前期培养,因此有必要持续深化高中和大学的衔接。”
而这种衔接,大致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课余学习的衔接,主要是为有一定兴趣和天赋的同学,提供交流实践机会。
比如,“中学生英才计划”。早在十年前,从“中学生英才计划”开始,以四川大学为首的四川高校就开始尝试探索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四川大学也是最早实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和“拔尖计划”的高校之一。
到2023年,“中学生英才计划”包含58所高校,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五大学科,选拔培养1700名中学生。被选中的高一高二学生可利用周末和寒暑假时间,在试点大学里跟随著名教授专家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
2024年年初,四川又正式启动“天府中学生英才计划”(试点),试点实施城市包括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资阳市、眉山市,试点实施高校、科研院所包括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试点实施学科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工程。
另一类,是高等教育部分课程的衔接和前置。
近年来,为进一步打通大学与中学的学段衔接培养通道,四川大学与包括成都市第七中学、成都树德中学、成都石室中学、绵阳南山中学在内的多所川内知名中学签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协议。
就在4月中旬,在四川大学与四川大学附属中学举行的“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川大附中川大班)项目签约仪式上,《四川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正式发布——这是全国首个大学通识教育进中学课程指南,标志着大学和中学衔接贯通为路径的新时代通识教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高考分数、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成绩等因素还是评价高中的硬实力。但是,上述维度也值得家长重点关注,因为在新高考背景下,一考定终身的应试模式一定程度上被打破,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
红星新闻记者 李宇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