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传统观念中,超声仅被视为一种用于诊断疾病的检查手段。如今,随着超声医学技术的进步,超声造影、超声介入等前沿技术在临床应用中愈发广泛,超声医学已不再局限于诊断领域,而是朝着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发展方向迈进。
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刘健表示:“近年来,科室已陆续开展了超声介入、超声造影、盆底超声、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等超声新技术,其中介入性超声诊断和治疗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能“诊”更能“治”
七项特色超声技术为患者带来新选择
和CT、核磁共振一样,超声也是临床医生的一双慧眼,助其精准诊疗,协助医生探寻疾病的蛛丝马迹。
刘健主任表示,科室最初的超声检查主要局限于盆腹腔脏器、甲乳、心脏、大血管等器官疾病的诊断,这是超声最基础的应用。然而时至今日,超声已不再局限于一种诊断“工具”,而是被广泛应用于疾病诊断、治疗、康复以及科研等多个方面,尤其是在治疗方面,凭借其在可视状态下实时监测的这一突出优势,可以大大提高了疾病治疗的精准性及安全性。
2023年8月,医院超声医学科就为一名9岁的左肾积脓的小朋友进行了超声引导下经皮肾造瘘术,凭借一根根小小的穿刺针,不开刀、不切除,便可为患者有效地解决问题。这个病例是超声介入在治疗方面的应用的一个缩影。随着超声介入技术不断发展并日益成熟,不仅可以利用超声引导进行各脏器的穿刺活检、人体各腔隙积液的置管引流,还可以开展超声引导下乳腺肿瘤微创旋切、肝肾及盆腔等部位囊肿的穿刺硬化治疗、假性动脉瘤封堵,以及肝脏、肾脏、甲状腺、乳腺等器官肿瘤的微波及射频消融微创治疗等。
除了上述提到超声介入技术,刘健主任表示科室还开展了超声造影诊断、剪切波超声弹性成像、经食道超声心动图、肌骨超声、盆底超声、产前超声诊断以及新生儿超声等众多诊疗项目。刘健主任表示:“这些技术为患者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诊断及治疗方案。例如之前有位患者因为膝盖红肿疼痛前来就诊,通过几分钟的肌骨超声便迅速确定了问题所在,诊断为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再比如,对于一些早产儿,临床需要评估是否存在颅内出血。然而,常规的CT检查会产生辐射,而新生儿颅脑超声检查能更安全地解决这一问题。”
近两年,科室设备得以更新,引入了包括迈瑞、GE、飞利浦及三星等国内外的高端超声仪器。正如手术刀是外科医生的重要工具,这些设备帮助超声医生“看到”更细、更远的地方。
据悉,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仅2023年就为21万余人次提供了超声检查服务,其超声介入开展以来,已成为科室特色,年超声介入手术达到6000余例,吸引省内外多家医院同行前来观摩学习。
构筑学科高地
高素质人才队伍夯实超声医学科发展根基
自担任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以来,刘健始终致力于加强科室管理和人才梯队建设,在她的带领下,超声医学科不断壮大。目前,科室已成为一支拥有31名医务人员,其中正高级职称5人,副高级职称4人,护士3人的实力团队。
“我们科室平均年龄可能在35岁左右,年轻并富有创造力。近年来,科室每年都有5—6篇高质量文章发表,去年还积极申报了国家级和省级科研课题。”刘健谈到,医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开拓创新不可或缺。2022年,科室从西安交通大学引进了一名博士研究生文雯,专职科研工作以解决临床问题。“文雯博士科研能力强,尤其在心脏超声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进入科室已经发表了三篇SCI文章。”
教学相长,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超声医学科位居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之列,同时也是硕士学位授权点,属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作为医教研相结合的综合性超声医学学科,科室不仅肩负着繁忙的临床工作,同时还承担着重要的教学使命。“在教学方面,作为国家级住培基地,我们基地目前在培人员共28名。”刘健特别自豪地表示:“每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通过率均为100%!”
在科室未来的发展上,刘健对建立更完善的信息化服务有着更多期待。“比如患者足不出户就能提前预约超声检查,根据约定时间再到医院以实现就医过程的便捷化,为患者就医节约时间成本。我也期望未来超声仪器能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如此一来,医生无需专门配备报告人员协助撰写报告。通过语音指令,即可实现呼叫患者及报告书写等多种功能,从而使医生的工作更加便捷高效。”
四川名医编辑 胡学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