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还在头疼带娃去哪儿?本周才开幕的这场展览,绝对值得带娃去长见识!
日前,“未来之境:科技+艺术”第四届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美术学院教学科研共创作品联展在成都市美术馆拉开帷幕,现场展陈了30件充满科技含量的互动媒体装置艺术作品,旨在探索科技与艺术融合的新边界,展现新时代文化创新的无限活力,是一次难得的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作品里的程序有很多都由AI生成,展现了当代大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下,面向未来,以独特视角和跨界融合的手法,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实践。
沉浸式体验科技+艺术作品
这场展览将开展至8月25日
不知道怎么给娃生动解释什么是AI?这场作品联展绝对是个好机会。
比如,在参观“域外之园”作品时,你会看到动物园里熟悉的场景——兔子耳朵、大象鼻子黑熊双臂……作品在英语中为zoo off zone ,意为动物园禁区。
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二年级学生孙嘉忆表示,这件作品的灵感源自对动物园中动物行为的观察,试图在作品中模拟动物们的生存困境和反复行为,从而引发观众对人类干预自然界、人类干预动物生存的反思。
为此,孙嘉忆和小组成员使用动态机械装置构建了一个超现实的剧场化空间,“技术上我们使用了单片机,视觉模块,红外传感器,步进电机等,结合机械结构进行了设计与制作。不同于以往我们的艺术创作方式,这次我们使用了很多以前没接触过的技术,是用一种非传统的方式进行艺术表达。”
展馆内,还有灵感源自老子《道德经》的虚实相生混合场域作品——《若水》,基于丝绸之路主题背景所构建的虚幻元宇宙交互空间作品——《丝绸星路》,由AI对弈的作品《观棋不语》……一件件构思新颖、设计巧妙、沉浸式体验的交互装置吸引了大批观众前来参观体验。
据悉,今年的作品展以“永动:科技创艺与艺术生产力”为主题,是电子科技大学与四川美术学院第四次跨界合作,全部作品均出自电子科技大学交互新媒体艺术(iArt)辅修专业与四川美术学院师生之手,展示了学生们在雕塑、新媒体、集成电路、信息通信等领域的深厚功底,更以独特的创意和精湛的技术,探索了社会、自然、人与科技间的深刻关系,为观众带来更加丰富的艺术体验。
本届联展自7月31日启幕,将在成都市美术馆A7、A8馆展至8月25日,想要观展的用户可通过“成都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号进行预约。
培养“新工科+新艺术”跨界人才
探索艺术与科技深度融合发展路径
自2020年签署合作协议以来,电子科技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联合教学与创作的成果,每年都以科技艺术联展的形式进行呈现,先后联合举办了第一届“破壁”、第二届“超验植入”、第三届“无界漂移——跨域连接、方法生长与数字生活”科技艺术联合教学与创作成果展,今年联展是双方第四次跨界合作。
相比前三届,本届展览的作品大多数为全新制作的装置,且几乎都是由学生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交互装置、数字绘画、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每一件都凝聚着同学们的智慧与汗水。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展览作品里的程序有很多都是由AI生成的,这展现了同学们在人工智能时代浪潮下,面向未来,以独特视角和跨界融合的手法,对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独特理解和创新实践。
开幕式上,教育部高校美育教育指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委会理事长、中国美术学院美育研究院院长杜卫对两校发挥各自优势培养“新工科+新艺术”跨界人才予以肯定,“电子科大与四川美院携手举办工科生与艺术生合作创作艺术作品的展示,以科艺融合培养学生创意能力,激发创新精神。四年来,创作水平不断提高,今年以‘永动’为主题的合作展览,由学生们自己策划、制作和布展,作品体现出以艺术想象和形象思维对社会现实的深入思考,每一个作品都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创新热情。”
据电子科技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交互新媒体艺术”辅修专业(iArt)强调“科技”与“艺术”的跨界融合,以海量的在线教育资源为依托、跨学科的综合项目为内容、校内校际校企间大量的师生互动和动手实践为手段,意在培养面向未来、基础扎实且兼备艺术修养和动手能力的全新型工程师。目前,该辅修专业已与腾讯、完美世界等企业以及川美、川音、川传等艺术类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通过共建课程、联合教学、联合创作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融通与优势互补。
李宇欣 摄影报道
部分图片源自电子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