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四川西部以高山、草原和藏族风情成为游客向往的避暑胜地。近日,一名刚高考结束的准大学生在旅行中遇到一些“麻烦”。他此前从未到过高海拔地区,从天津至阿坝州松潘县旅游,到达不久便出现了发热、呼吸困难,刚开始可通过休息缓解,随后出现呼吸困难加重,当晚夜间出现憋喘、气紧,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
晨起,家属发现患者呼之不应拨打120,正在松潘对口支援的市七医院急诊医生李玲到达现场,发现患者昏迷,刺痛无反应,鼾声呼吸,口唇发绀,口腔内少许白色泡沫溢出,双肺可闻及干湿啰音及哮鸣音,血氧饱和度50%,随即进行气管插管、药物对症等处理。
次日,患者父母赶至松潘后联系市七医院求助,同时市七医院重症医学科三病区收到转诊信息,迅速备好床位及抢救用品。患者转运至ICU时,情况危重,结合症状、体征、检查结果及旅游史,诊断“重症肺炎,高原性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立即予以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镇痛镇静、抗感染、祛痰、俯卧位通气等治疗。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病原学感染因素,当日完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并取肺泡灌洗液送检病原学检查。次日结果回报:屎肠球菌、肠道病毒D68型、新型冠状病毒,立即加用抗病毒治疗、接触隔离等措施。
ICU郝柯副主任医师组织讨论制定呼吸机支持(小潮气量)+抗感染+俯卧位的经典方案。治疗后第五天,肺部实变及水肿基本消失,病情明显好转。
住院第六天患者顺利脱离呼吸机,拔出气管导管。经过ICU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于住院第九天顺利康复出院。
科普时间
高原性肺水肿是指抵达高原,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胸闷、气喘、头痛、气喘、咳嗽、咯粉红色泡沫样痰,甚至昏迷、死亡等。发病多见于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
特点: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预后差。
诱因:登高速度过急、寒冷或气候改变、体力活动过大、疲劳、饥饿、失眠、情绪紧张、晕车、上呼吸道感染等。
发病机制:低氧致肺动脉收缩而发生PA(肺动脉)高压,继而导致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同时肺部炎症反应进一步激活,肺毛细血管通透性进一步增加,可发展为多器官衰竭。
预防:控制上升速率为预防的最佳途径。降低海拔及补氧常常能单独起效,优于任何药物治疗。
进入高原前:加强高原特点、高原生活、高原知识的了解。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正视高原的缺氧问题,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放松,不要紧张。因为过度的紧张会使心率加快,加重缺氧。加强对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有呼吸道感染、器质性疾病、严重神经衰弱的不要进入高原地区。
进入高原后:不要做剧烈运动,进行适应性锻炼,坚持阶梯升高原则。初入高原地区后应减少劳动量及劳动强度,适应后逐步增加。不要进食过饱,不要饮过多的水,不要饮酒,以免使胃肠道内血液循环增加、加快心率、加重心脏负荷和缺氧。
进入高原后有头昏、头痛、乏力、呼吸困难、干咳、发绀、心动过速等症状出现并逐渐加重的,绝对卧床休息,及时就近医院诊治,切忌自购药物进行治疗。限制体力活动、减少寒冷暴露、经氧气罐或氧气浓缩器辅助供氧,以及按需撤离至较低海拔、或用高压氧疗模拟降低海拔。
重症医学科简介
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是成都市武侯区重症质量控制分中心,也是四川省及成都市重症质控中心成员单位。
科室目前两个病区,总核定床位43张,现有医生20名,其中高级职称4名,中级职称8名,初级职称8名。科室专业技术力量雄厚,设备齐全,包括ECMO、无创/有创呼吸机、高流量氧疗机、纤支镜、PiCCO等。
诊治范围:重症肺炎、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呼吸及循环支持等。
四川名医编辑 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