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500年前宝墩遗址留下文明的滥觞,到1467年前新津县成立;从两宋时期建立县学,到清末民国新学并起;从1949年只有小学102所、中学3所,到1982年小学153所、中学19所;从改革开放后新津师范培育出新津最早的一批教育人,到“名校长、名师、名校”“三名工程”引进成外、泡小、嘉祥等一批名校到新津合作办学,在新津这片教育热土上,文脉绵延千年。关于教育的故事,历久弥新。
梳理新津教育史,能更好地体会一代代新津教育人“丹心育桃李,碧血沃杏坛 ”的奉献,勉励后辈教师不辍前人荣光,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以文育人、述史铸魂、教育营城。今年是设立教师节40周年,新津区地志办和新津区教育局联合开展“新津教育寻访”活动,讲述新津教育办学历史、教育名人、优教改革的故事。
9月10日,由中共成都市新津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成都市新津区教育局主办的成都市新津区庆祝第四十个教师节主题活动在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隆重举行。活动现场,呈现“新津教育发展历程”的展板墙吸引了老师们驻足观看。
“据史书记载,新津教育起于北宋明道年间(1032—1033)。北宋仿唐朝制度,按地方行政区域建学。当时所建的新津县学属于地方官学,也是全县的最高教育管理机构……
两宋时期,新津县学培养出了张唐英、张商英、任渊等官员和学者。
南宋末年,新津县学被元兵烧毁,明初洪武八年(1375)重建,明末又毁于张献忠战乱。直到康熙二十五年(1686),新津知县伦可大重建了县儒学和教谕署……
清代教育承袭明制,在各县设“县儒学”。清代新津的少年学子,一般在私塾启蒙。但不是所有家庭都能交得起私塾学费,于是就有了扶助贫孤子弟读书的‘义学’。清代新津县先后有13所官办义学……
光绪三十年(1904),新津县乡绅张光沛之女张明婉、张明肃在家开设了专收女生的新学……花桥乡杨子承、杨子明兄弟以家产开办了‘自鸣小学’……
民国十七年(1928),全县有62所小学,且有入学需求的生员在持续增加。为解决小学师资紧缺的问题,新津县建立了简易师范学校……
1950年,新津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全县公立小学,并将原私立学校转为公办……
1985年后,新津县逐步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学龄儿童入学达99%,在校生巩固率达99.1%……”
精炼的叙事逻辑,配以图文并茂的详细介绍,构成了一条具有强烈时空穿透力的历史脉络,让现场参观的老师沉浸其中,深刻感知自己教书的这片土地上深厚的教育沉淀与不凡的发展成就。
“以前只知道我们学校创办于1933年,历史悠久。今天才知道原来它建校以来曾经三易校址,屡更校名,见证了新津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四川省新津中学的张老师在参观完活动后表示:了解了新津教育史,自己也对学校“惟精惟一”的办学精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新津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改善和教育质量的提升上,更在于教育理念的创新和教育公平的实现。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新津区正朝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稳步前进。”新津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对此谈到,新津区未来还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为高质量建设“智造高地·幸福水城”贡献更多教育力量。
文 吕文豪 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