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活儿有点多,晚上就不留我的饭了”
“好,你注意安全”。
大连的出租房内,王国涛凌晨6点半就和妻子道了别。
王国涛是一名木匠,同一件家具他总能比别人节约不少材料,再加上手脚勤快,很少请假,手上的活儿几乎就没断过。
但谁又能想到这样能干的他,五年前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浑身插满了管子,都已经和妻子商量好放弃治疗了。
而改变他和他的家庭走到今天的,是一通凌晨从华西打来的电话。
本期《闪闪·医生》
一起来看下这通电话
背后的故事
本期嘉宾: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副教授谭春路
两次手术
他准备放弃生命
回到5年前,也就是2019年。
刚到大连几天,王国涛就察觉身体有些不对劲,先是眼睛和皮肤发黄,接着浑身发痒,吃了药也没用。
拗不过担心他的妻子,王国涛最终来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就诊。
初见谭春路时,王国涛觉得这个医生看着挺年轻,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的。没曾想,正是眼前这个温柔的医生,为他打开了生门。
谭医生与其他患者的合影
检查结果出来了,CT怀疑胰腺上长了一颗肿瘤,它的位置隐蔽、发病快,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肿瘤位于胰腺头部,王国涛接受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王国涛。
“术后胰瘘合并迟发性出血”给了这个贫寒的家庭最后一击,王国涛体内大出血,血管介入止血治疗没有成功,需要再次手术。
再次手术,意味着需要一大笔钱。“要不我们不治了吧”王国涛在一次昏厥醒来后对妻子说。
王国涛和妻子没有子女,还有一位老母亲需要赡养,第一次手术住院花费几万块几乎是家里全部积蓄。要是治不好,妻子将一个人面对一切……
王国涛迷茫着,没有人不想活,在遭遇重大疾病面前,谁能有过来人的经验?但幸好,有人给他们明确地指出了方向。
这个人,就是谭春路。
一通电话
改写了一个家庭的结局
“别放弃!”是谭春路对王国涛夫妇说过最多的话。
当王国涛让妻子去办理子协助出院手续时,谭春路立即从别的病房赶了过来。
“根据术中情况判断这个肿瘤更像来自于胆总管下段,只要这次出血治好了,能活到5年以上的概率超过40%!不要这么轻易就放弃了自己。”
从那天起,“别放弃”“再坚持一下”“能活下去”,这成了谭春路和王国涛夫妇沟通中最常用的词儿。
“……像你这种有生存机会的,我一定要和你们沟通清楚!”
“即便是你们骂我,觉得我打的是骚扰电话,我也要给你们说清楚,真的不要放弃,我有信心给你们整好!”
在一天凌晨的1点39分,王国涛的妻子接起了谭春路刚下手术台打来的这通长达4分钟的电话,而正是这通电话坚定了王国涛夫妇继续治疗的信心。
而谭春路之所以敢为患者的信心兜底,不仅是基于在华西临床工作十几年的经验所做出的理性判断。
也不仅是站在胰腺治疗研究与应用的前沿,掌握着新理念和治疗方案。
更重要的是,他勇敢地站出来,在严谨的思考中保留一份“冲动”,为患者去博一丝生机,也为一个家庭去争一种可能。
无畏的兜底者
“麻烦事儿我们一起面对”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博士毕业后,谭春路选择留在了华西医院胰腺外科。
刚到科室时,他发现虽然学校里教授的知识已经较全面了,但落到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些许差异,他对一切都很好奇,什么都想了解。
谭医生毕业照
久而久之,他发现胰腺外科这个专业很复杂,不仅手术难度高且术后风险大,同时很多手术方式会很大程度降低患者以后的生命质量。
因为胰腺这个器官不仅要承担内分泌功能,还要负责外分泌,参与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代谢。
要是切除的胰腺组织过多或者做了胰肠吻合后改变胰腺正常的解剖结构后,
术后患者大概率会出现消化功能差和血糖异常,需要长期使用药物治疗,严重影响患者的术后生命质量。
如何在治好病的前提下,保障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从2016年,他就已经在总结胰瘘的治疗方法,预测和预防患者胰瘘后出现感染和出血的方法。
在科室专家刘续宝教授“器官微创”理念的影响下,谭春路提出了“保留胰腺器官功能”的治疗方法,主张对于良性和低度恶性疾病尽全力保留胰腺正常解剖结构的手术。
而正是对“保留胰腺器官功能”理念的坚持,给了谭春路为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兜底的底气。
20岁的小丽,1米6的身高,体重只有80斤左右。
“元凶”是胰腺上5厘米的异物。发现时较晚,肿瘤长期压迫胰管,已经造成胰管直径非常细。
直接切除肿瘤所在的大部分胰腺组织,无论对患者还是医生来说,风险小,难度较低。
但下了手术台可能需要终身服用消化酶和降血糖药物;
做局部切除,能保留胰腺正常结构让患者保持和手术前一样的生活质量,但难度大、风险高,该如何抉择?
“手术都有风险,咨询了很多医生都说不能做局部切除术,我也从没想过有医生会给我说‘拼一下,他不怕麻烦’这种话。”
“当时谭医生这么说,我更加决定要给女儿做局部切除了”,小丽妈仍能回忆起当时谭春路坚定的语气。
作为医疗组长,谭春路负责着病人住院期间的医疗质量安全,但他也担忧着病人出院后的生活质量。
“以患者生活质量为上”不仅是他开展每场手术的治疗原则,也影响着他所在的医疗小组,“为患者,多拼一拼”让这个敢闯、敢兜底小组在胰腺外科出了名。
四川大学华西胰腺外科团队活动合影
打破两毫米的限制
为患者的生活质量兜底
高度恶性肿瘤,是生与死的搏斗,疾病与时间的赛跑。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面临的困难是在达到肿瘤治愈的目标同时保证治疗后的生命质量。
然而残酷的现实是,部分胰腺肿瘤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很难遇到治疗的最优解,肿瘤治愈与高生命质量不能兼得。
胰腺上的肿瘤并非所有都是胰腺癌,很多肿瘤都属于良性和低度恶性肿瘤。理论上大部分非高度恶性的肿瘤都应该采取局部切除手术保留胰腺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全部功能。
困难点在于很多这部分肿瘤因为十分贴近主胰管,采用传统的剜除术会大概率损伤主胰管造成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医师不得不放弃局部切除而采用胰腺节段切除。
普通人一般的主胰管只有2-3毫米,术中很难显露保护。
如果肿瘤与主胰管的距离小于2毫米时,传统局部切除术没有较好的办法保证主胰管不受损,术后并发症将造成难以预计的灾难后果。
目前的主流意见是对于肿瘤距离主胰管小于2mm的患者因风险太大不推荐采取局部切除术。
“不怕难,怕的是不能真正帮患者解决问题”。
为了保留这部分患者正常的胰腺功能,谭春路结合团队既往在工作中的经验积累,逐步改进手术的操作术式,以主胰管入路的胰腺肿瘤切除术取代了传统的胰腺剜除术。
目前率领团队对20余例既往因风险大不推荐实施局部切除手术的患者成功实施了主胰管入路的胰腺肿瘤局部切除术,更好地解决了瘤与主胰管距离关系的问题。
2毫米不再是病人获得更好救治的阻碍。
如今,谭春路正带领着他的团队持续在保留胰腺功能领域展开深入研究,给国内外的同仁不断带来捷报。
谈及“兜底”,谭春路笑笑说“很多情况,你站在患者的角度就能理解了。救人嘛,就是要去攻克一个个难题,必须要有人敢于兜底,迈出这一步,不是我也会有别人。”
(文中王国涛、小丽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