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发现有人被困海边或山上,急需救援时,无人机可快速锁定被困人员的位置,通过无人机实时测绘的现场画面,救援队伍可以快速制定救援方案。期间,无人机还可以通过“空投物资”和“空中喊话”,稳定被困人员的情绪,为顺利救援创造条件……这是深圳公安警用无人机在救援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大鹏半岛背靠大山,三面环海,被誉为“深圳的桃花源”,吸引了众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但因缺乏户外安全常识,野外生存经验不足,导致的迷路、受伤等求救警情也较为多发。今年以来,深圳公安摸索出了“无人机+应急救援”的有效应用路径,并不断提升完善。
无人机“引路”,解救被困“绝壁”男子
10月22日12时40分许,陈先生在南澳街道鹿嘴山庄游玩,他顺着海边礁石往美人鱼洞悬崖上攀爬,因该处十分陡峭,无法继续往上攀登,又因坡度大无法向下返回,被困绝壁中间,慌乱之下陈先生赶紧报警。
接报后,深圳市公安局大鹏分局南澳派出所立即组织警力,会同街道应急救援力量组成救援组,联合开展救援工作。
“接报后,我们通过无人机找到陈先生的所在区域。”南澳派出所民警钟志恒回忆道。该区域属于未开发区域,树木比较茂盛。当时陈先生处在树下,无人机足足搜寻了一个半小时,才锁定他的位置。
因陈先生被困位置山崖异常险峻,救援人员几经尝试,难以精准到达他所在的位置。
根据无人机传回的现场画面,救援人员充分评估现场营救环境,经商讨,决定先通过无人机给陈先生提供一些补给物资,经过两次尝试,才成功将充电宝以及食物等投送给他。
期间,救援人员还使用无人机喊话的方式安抚陈先生,让其暂时避险,耐心等待救援,同时继续组织开展施救工作。最终,一名救援人员以“轻装”的方式,成功爬到陈先生被困位置,与他汇合。随后,救援组通过无人机配送救援装备,再经数小时的努力,终于将陈先生安全转移到地面。
记者了解到,警用无人机在本次救援的搜寻、现场勘测、空投物资和空中喊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无人机,单靠人力搜寻、救援,难度会大很多。”钟志恒说。
向科技要警力,不断提升救援效率
南澳派出所辖区地形以山地为主,有64公里长的海岸线,风光旖旎。近年来,南澳旅游产业不断升级,游客纷至沓来。
随着游客量增大,救援警情也逐年增多。南澳派出所所长张炎红介绍,因特殊的地理条件,辖区每年都吸引了众多的户外运动爱好者,但他们中间有不少人缺乏户外安全常识,野外生存经验不足。还有人专门挑战一些未经开发的区域,穿越人迹罕至的丛林,由此导致的迷路、受伤等求救警情也逐渐增多。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本着“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宗旨,深圳公安一方面向科技要警力,依托合成作战机制,进一步完善步巡、车巡、摩巡、视频巡、空海巡“五位一体”巡逻防控体系,充分挖掘各类资源,救援能力的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还持续深化合作机制,加强与地质公园救援队、森林消防、蓝天救援队、消防救援大队直属站以及当地船家的联勤联动,积极构建多元联动的救援体系,不断提升救援效率。
“我们每年都会组织多次与地质公园救援队、森林消防、蓝天救援队、消防救援大队直属站以及当地船家的联勤联动,开展救援演练,针对迷路失联、体力不支警情和涉及人员受伤警情,还进行分级演练。”张炎红介绍,虽然无人机刚加入救援工作,但其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抵达偏远、危险的场所,实时传送周边的救援环境画面,方便救援组对现场进行研判,确定具体的救援方案。
前些年,家在龙岗的龙女士在大鹏新区海边散心时意外失联,后经过人力近12小时的搜救,才将龙女士营救出来。“像此类比较空旷的海上救援,如果借助无人机的热成像感应器,将可以快速锁定龙女士的位置,救援时间也可以大幅缩短。但就目前无人机的热成像感应器技术,在深山等有遮挡的地方,效能还有待提高。”张炎红说,与无人机提升路径一样,他们也在摸索着与无人机相匹配的救援模式,同时进行无人机飞手人才梯队的培养,做好人才储备。
“我们力求搭建一个‘无人机+应急救援’高度契合的机制,快速精准确定报警求助人员所在的地点,做到‘报警快、指令快、处置快’,真正让安全面对面、触手可及。”张炎红说。
杨伟杰:山海救援急先锋
“刚开始参与救援工作时,自己只觉得不知从何下手。”谈起往事,深圳市公安局大鹏分局南澳派出所民警杨伟杰说那时出警参加救援行动时总要打电话回所里商量,没想到自己后来会成为救援方面的“专家”。
大鹏群山环抱,山海相依,美不胜收。然而,就在这海天一色的美景中,也存在着一些风险。杨伟杰经常接到游玩被困的驴友打来的求助电话,这也倒逼他渐渐地“熟能生巧”。
夏季是救援警情的高发期,用杨伟杰的话说,“10个警情里面6个是救援的。”如今大鹏分局已经形成完善的救援警情处置机制,让他心里有了底气。
接到警情后,杨伟杰会先对受困者所处的位置、受伤情况进行评估,了解对方所携带的装备、食物、水等情况,按照不同紧急程度进行分类,在积极准备救援工作的同时,还要与各个部门形成合力,发生在海边的联系海事部门,山林里的则与森林消防等部门对接,确保能用最高的效率制定出可行的救援方案,“这套机制就是我们的山海救援,大家统一协调行动就方便很多”。
通过多方沟通与协作,新区成功整合了社区、森林、山地救援队等山地救援力量,以及边防、海警、渔政、海事等海上救援力量,初步构建了一个覆盖面广、反应迅速的立体防控救援平台。该平台不仅强化了各方救援力量的沟通联络,还通过完善应急保障体系和工作机制,提升了联合救援能力。一旦接到报警,各救援力量能够迅速响应,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救援方案,并在最短时间内展开救援行动,最大限度地保障遇险群众的生命安全。
这段时间,杨伟杰发现被困人员中有一类情况越发常见,一些群众喜欢去“小众景点”打卡,但因为这些景点地方偏僻且道路崎岖,经常有群众被困。比如前几天,就有一个驴友独自爬山,计划翻过山去海边看风景,然后再坐船回码头,在此过程中因遇突发情况被困海岸边。驴友连忙报警求助,幸好当天海面情况还算平静,杨伟杰联系了海事部门,在有经验的船家协助下,顺利将受困驴友安全带回。
大多数时候,救援工作是复杂且充满变化的。被困者多处于深山中或海岸边,信号不稳定,加上手机电量不足,难以确定位置、了解情况,如果被困者受伤,对于被困人员和救援人员来说,这无疑都代表着更高的风险,需要出动更多救援力量,用更快的速度赶到受困位置。
杨伟杰记得有一次救援,事发地在临海的悬崖边,被困人员颈椎受伤难以移动,情况危急,杨伟杰和同事们赶到现场后,看着二三十米高的悬崖无从下手,但时间不等人,杨伟杰和同事们兵分两路,一队尝试从海面上接近,另一队则翻越山地,想办法走陆路施救。在救援过程中遇到很多险情,幸好救援人员从山路靠近,协调了相关力量及时将伤者送医治疗。
多年参与救援行动,杨伟杰已经习惯了救援路上的危险,高温天翻山越岭,衣服湿漉漉贴在身上,拿着砍刀在难以前行的山路上凿出条路,和蛇虫打交道,这些都是他的日常。
作为救援工作者,杨伟杰能做的往往发生在危险发生后,而这些危险原本可以避免。对此,他在接受采访时特意提醒,建议市民群众户外活动时切记做好攻略,尽量结伴而行,把装备准备充足,合理规划路线,注意天气变化。
林楚浩 红星新闻记者 罗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