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4日,由成都市教育局主办,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成都市龙泉驿区教育局、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协办的“光荣与梦想”—成都市美育成果汇报展演暨第十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圆满落幕。
成都市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作为三年一度的艺术教育盛典,不仅是成都市教育局践行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关键举措,更是推动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深入发展、强化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平台。
据了解,本次活动通过优秀学生美术作品展览、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学校美育成果汇报演出及外场展示四大板块,全面展现了成都市中小学校近年来美育工作的显著成效,以及成都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和艺术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进步。
300 余件艺术作品,展现成都美育风采
草堂小学西区分校“艺锻光耀”工作坊
在美术作品展览与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环节中,来自成都市中小学的300余件艺术作品在此进行了集中展览。这些作品不仅涵盖了扎染、蜡染、蜀绣、蜀锦等传统手工艺,还融入了如定格动画等采用现代技术与手法创作的创新艺术作品。此外,展览还展出了学生们精心创作的绘画、书法作品,以及工作坊中诞生的雕塑、羌绣等富有创意的艺术成果。
“我们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成都市美术教研员辜敏在阐述参展艺术作品的选拔标准及工作坊亮点时介绍。她表示,在作品筛选过程中,美术教研组特别留意那些虽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淡出视野,却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形式,如书法篆刻。
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南区丝南蜀锦艺术工作坊
而在工作坊的内容规划上,美术教研组紧密围绕非遗项目,尤其是将成都市的地域文化与非遗元素巧妙结合,以此作为传承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在题材选择上,美术教研组也非常注重传承与创新的平衡。辜敏表示:“我们虽生活在现代社会,但生活仍需根基。”因此,在整个展览中,既能看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能感受到先进现代文化的创新与独特。
比如,现场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带来的定格动画,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南区的丝南蜀锦工作坊展示,草堂小学西区分校的剪纸工作坊,这些既采用了现代表现手法,其内容又深深植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以草堂小学西区分校“艺锻光耀”剪纸工作坊为例,学校致力于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将剪纸艺术与科学、语文、数学、人文学科融合,采用中国传统色配色,剪出了光影交错的多层立体、剪出了库淑兰剪纸风格、剪出了声光电相结合,让学生们既感受到传统剪纸技艺与现代审美理念相结合,又在实践中感受到艺术创作的魅力。
天府新区实验小学定格动画工作坊
天府新区实验小学的定格动画则以共创共建共享理念,将定格动画融创课程引入美术课堂教学,并围绕此特色课程创建工作坊即定格动画学习中心,有机地融合、创新发展了传统文化与影视、数字媒体技术。
四川大学附属小学南区丝南蜀锦艺术工作坊则是在蜀锦博物馆的基础上,让学生们通过参观、探究、用创意+智慧实践完成蜀锦艺术创意作品。其构思旨在以锦中之美让孩子们领略巴蜀文化的辉煌;以锦中之艺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传承艺术之美。
“这既是美学重构视野的一种教育生活,也是成都各中小学美育融合课程建构的愿景。”辜敏说,美术作为美育中的一部分,不再是单纯的一张画,一份手工制作,而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结合。
从舞台到课堂,以美育滋养学生心灵
在学校美育成果汇报演出中,18个荣获省、市艺术展演活动一等奖的节目分别进行了展示,节目涵盖来自各区(市)县的近千名师生,舞台表现层次丰富,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弘扬。
“美育是潜移默化的,文化的传递同样如此。因此它在无声无息中深深植根,使孩子们能够探寻并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而通过艺术的途径和方式,文化的传承更易于被孩子接纳。”成都市音乐教研员李萍介绍,通过此次汇演以音乐这一艺术形式,生动展示了成都市在美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李萍表示,成都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川剧、四川曲艺等,“然而,并非所有优秀的非遗都适合直接引入校园,因其内容可能涉及年龄适应性或某些不宜于孩子的元素。”为此,成都市教育局制定了严格的筛选标准,选取更适合孩子成长的文化精华融入教学。
近年来,成都市从教材和读本入手,编纂了一系列符合孩子心理与身心发展特点的地方文化教材。在传承中注重创新,为避免生硬移植,他们通过改编和创作,使传统文化灵活显现。例如,他们将说唱文化融入舞蹈,创作出深受孩子们喜爱的说唱节目;将布谷鸟的叫声改编成合唱曲目,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自然之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对川剧《滚灯》进行了剧本改编,使其更适合孩子观看和学习。李萍表示,改编后的剧目不仅深受孩子们喜爱,还成功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戏剧频道,甚至多次面向国际展示四川天府文化的魅力。
此外,在四川省第十一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成都市共获得76个一等奖,位居全省第一。由成都市教科院牵头开发的《川腔蜀韵》地方教材正式出版,成为了四川省中小学地方音乐课程资源。由成都市艺术教师开展的研究项目《地方音乐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的策略体系》和《小学特色美术校本课程创新与实践探索》则获得2023年教育部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据了解,近年来,成都市教育局始终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贯彻国家与省里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精神。通过不断加强队伍建设、深化课程开发、丰富实践活动等多措并举,成都市已经构建起了“全国有名、西部领头”的中小学校美育新格局。
强化美育工作,成都打造“美育成都”品牌
成都美育成效显著,据统计目前,全市拥有艺术教师1.5万余人,其中包括2名全国中小学美育教学指导专业委员会委员、28名省市特级艺术教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此外,还培育了省、市级艺术名师工作室21个、市级教师艺术团4个等丰富多样的美育平台与载体,为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与保障。
同时,成都市还拥有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30所、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90所等众多荣誉,以及120个中小学生银杏艺术团和17000余个校级学生艺术社团等丰富的艺术团体与组织,共同为成都美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着力量。
而为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工作,成都市教育局制定了全力打造“美育成都”官方宣传品牌的详细工作计划。
闭幕式上,成都市教育局海推出了“美育成都”的全新官方标识。这一标识的发布,是成都市教育局积极响应《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及《四川省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工作方案》的具体行动,旨在通过精心策划与打造,树立“美育成都”的品牌形象,从而加强美育的宣传力度,构建一个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学校美育工作的良好环境。
在经过广泛征集与评选,由天府新区第三小学老师杨奕带领学生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创作的“美育成都”官方宣传标识正式发布。该标识深度融合成都城市文化与美学元素,以“以美育绘就彩色天空,为万千气象的成都篇章增色添彩”为设计理念,巧妙结合成都拼音首字母“CD”与熊猫元素创意“美”字,配以彩虹色彩,既凸显地域特色,又寓意美育为成都带来无限活力与万千气象。
此标识的诞生,不仅是成都美育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更为全市美育事业的持续繁荣开启了新篇章,预示着在美育的滋养下,成都将在文化、艺术、教育等领域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引领学校美育迈向璀璨未来。
而未来,成都市教育局将扎实做好美育工作,持续深化“常展常演”机制,开展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银杏艺术团巡演、戏曲成果展演、青少年书画传习大会等各级各类艺术活动,广泛开展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以巴蜀文化、天府文化为主线的“双城”(成渝地区)、“同城”(成德眉资)、“友城”(国际友好城市)美育交流实践活动,以艺传情、以美营城。不断提高成都市各中小学师生的艺术修养,为成都教育强市战略贡献美育力量。
文 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