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教育政策与规划专业委员会、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成都市双流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的首届教育强区(县、市)政策与规划研讨会在成都市双流区顺利举行。此次盛会汇聚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领域的领导、专家学者及代表,共同探讨教育强区(县、市)的建设与发展。
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会长韩进、四川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罗瑜、四川省成都市教育局副局长杜忠云等领导出席会议并发表致辞。成都市双流区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及局长陈廷刚作为东道主代表,作了题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双流实践》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双流区在教育发展方面的宝贵经验。
为期两天的会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开幕式、主旨报告、主题交流、平行论坛及学校参观等环节。来自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的领导嘉宾、专家学者,以及全国17个省(直辖市、自治区)、52个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科研院所的代表共300余人参会,共同探讨教育发展的未来路径。
教育强国建设路径探讨
专家学者共话基础教育未来
21号,在主旨报告环节,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及基础教育司的官员,以及多位知名学者就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县域教育规划等话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和分享。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综合研究处干部李响以《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推动教育强国建设各项规划举措落地见效》为题,深入剖析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内涵与实施路径。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义务教育处处长赵宇则作了题为《办强办优基础教育 夯实建设教育强国基点》的报告,强调了基础教育在构建教育强国中的基石作用。
随后,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等知名学府和研究机构的七位专家学者,围绕战略规划、基础教育体系、县域教育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多个维度,展开了深入探讨和精彩分享。他们的报告题目包括《战略规划牵引下的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强国建设,地方何为?》、《人口、财政与教育——动力重塑中的基础教育体系》等,为与会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视角和实践案例。
在主题交流环节,天津、上海、苏州、威海、深圳、西安等六个区(县、市)的代表上台,分享了各自在教育实践中的宝贵经验和独到思考,为与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平行论坛聚焦教育关键领域
为教育强国建设献智献策
22日上午,研讨会进入平行论坛阶段,四场论坛同时展开,聚焦规划研制、优质均衡、资源配置、内涵提升等教育发展的关键领域。
在平行论坛一规划研制组上,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教体局局长孟薇,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教科院院长李春娥,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齐方国分别以《历下弦歌起,教育新程开 “十四五”华章绘就,“十五五”锦卷待舒》《强国教育,罗湖何为?》《教育强国 区县何为?——关于对区(县)教育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研制的思考》为题,围绕如何把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任务转化为本区域可操作、可落地、可监测、可评估的政策举措开展交流研讨。
在平行论坛二优质均衡组上,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教育局局长金增龙,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教育和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唐超,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副研究员冯思圆,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专职副主任吴爱建,浙江省天台县教育局党委委员叶安逸分别以《以优质均衡创建构筑区域教育发展高地的合阳实践》《推进教育优质资源倍增 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粤港澳大湾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区域实践与探索》《点燃教师成长火焰,助力区域均衡发展》《打造乡村名校:区域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实践样态》为题,围绕如何深化落实《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意见》展开深入研讨与交流。
在平行论坛三资源配置组上,专家学者和与会代表围绕基础教育人口规划、财政政策、机制体制创新研究进行热烈讨论。
在平行论坛四内涵提升组上,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教育局副局长卞惠石,四川省成都市东部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引,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文化路小学校长种道法,四川华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王友国分别以《铸牢发展根基 提升教育内涵-健康教育:湖滨新区教育评价改革12年的区域实践》《教育焦虑问题调研报告--以四川省为例》《全面实施大单元教学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助力全域校外实践教育高质量发展》为题,围绕如何推动教育公共服务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更好提升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与公共治理能力展开深入讨论。
写在结尾
首届教育强区(县、市)政策与规划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为各地与会领导嘉宾、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会议聚焦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落实、教育强区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十五五”教育规划等重要议题,共享了各地的实践经验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推动教育强区(县、市)战略规划研制和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资源配置、内涵提升等提供了参考建议。
会议期间,与会人员还走进棠湖中学、棠湖中学实验学校、实验小学外国语学校,现场感受在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中的“双流实践”。
文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