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月5日起到今天,为期6天的我省新高考模拟志愿填报即将结束。在笔者看来,结束的仅仅只是新高考模拟志愿填报的流程,而关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一环,专业选择与职业规划的提早准备、高考志愿填报的提前学习工作才刚刚开始。
2025年四川新高考一二本合并之后,志愿由老高考的9个志愿,剧增至45个院校专业组,如何排好45个院校专业组的顺序?每个专业组究竟该选择哪些专业?这些专业能否确保孩子未来更好地找工作吗?面对AI的迅猛发展,普通家庭是否应该追逐热门专业规避风险?今天的热门专业选择能否经得起未来行业的考验?
面对这些疑问,我们近期陆续邀请到了很多行业专家做客我们的直播间,就上述疑问进行了详细的解答。在这些专家的讲述中,我们提炼出来了三个重要提醒,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提醒:模拟志愿的流程虽然结束了,但是真正的高考志愿填报才真正开始。尤其在专业的选择上,决不能盲目追逐热门,而在于真正找到与孩子兴趣、能力与潜能的匹配,需要帮助孩子培养适应未来发展的“铁能力”。
四川省学业规划联盟理事会会员、四川高处生涯首席规划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任渔生涯花园”主理人任渔老师就提出了她的见解,她说在流量至上的自媒体时代,教育焦虑催生的“专业神话”,正在制造新时代的“认知囚笼”。网上有些教育博主甚至将专业选择与挣钱多少直接挂钩。事实上,我国大学本科专业共有816个,这些博主推荐报考的只有20个专业,文理科各10个。“不读这20个专业,人生就完了!”的声音越来越大,这20个专业变成了所谓的“热门专业”。根据阳光高考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所谓“热门专业”实际就业匹配度不足55%,专业转换率却高达38%。更值得警惕的是,人工智能技术革命正以年均35%的速度重构职业版图。
此外,就算现在处于发展鼎盛时期的行业,家长也不要忽视求学阶段和行业周期存在差异,也许当孩子辛苦求学后迈入职场时,行业已经饱和下行。因此不要太过于执着一个专业,任渔老师特别强调“深圳公务员岗位已开始使用机器人,未来没有铁饭碗、铁专业,只有铁能力。”
由此可见,职业规划应平衡现实与理想,热门专业可以是一条路径,但绝非唯一路径。家长最需要做的是引导孩子在认清现实的同时保留探索自我的勇气。
第二个提醒:职业规划,应从小学就开始筹备,“家长要有乙方思维”,需为孩子未来发展的多样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提供更充分的备选方案。
成都某重点中学曾追踪过一组数据:在小学阶段接受过系统兴趣启蒙的学生,高中确定选科方向的时间比同龄人平均提前1.8年。这印证了新高考设计的底层逻辑——专业选择不是高三的临门一脚,而是贯穿12年求学路的持续探索。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呢?作为家长,在小学阶段就要对孩子进行兴趣启蒙,让孩子多尝试,捕捉孩子“眼里有光”的瞬间。当孩子对某领域产生兴趣,家长要做“为什么”的倾听者而非“不可能”的否定者。进入初中,只要孩子没说“不”,就要鼓励他继续坚持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并提供较为丰富的职业体验机会,为接下来高中阶段的“选科决策—专业选择—职业规划”这三个重要环节的匹配做好决策准备。
任渔老师特别强调:“家长一定要有乙方思维”,孩子是决策的“甲方”,家长是提供方案的“乙方”,家长要针对专业方向,给出不同的方案,并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分清不同选择的优劣,绝不替简单粗暴地代替孩子回答“你想成为谁”,家长们要用一个开放学习的心态对待孩子,不要拿着“过去的地图,指导自己的孩子去寻找未来”。
比如最近非常火爆的电影《哪吒2》的导演饺子父母,就是无条件支持他弃医从艺的,假如他父母对他的那份“不务正业”失去包容和理解,那么中国动画史或将陨落一颗璀璨星辰。由此可见,热爱是所有问题的理由和答案,我们的人生的旅途不只是谋生,更要找寻自己的真正热爱。
第三个提醒:面对AI时代带来剧烈变化和未来的不确定,怎样选择好一个专业,进而落实好一个职业呢?答案是抓住“国家战略趋势 + 复合能力培养”的双策略。
当前,越来越多的AI公务员上岗、智能客服取代人力,孩子选择什么专业作为未来的谋生与发展的手段?对此,任渔主任给出了她的建议:AI时代,孩子的竞争力取决于能否抓住“国家战略趋势+复合能力培养”的双风口,具体来说,就是首选“物理”的同学,要紧盯“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要紧跟“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等政府工作报告点名的经济增长新引擎;首选“历史”的学生则要尽早准备,把自己打造成为一名“六边形战士”,关注哪些“专业+专业”的复合型专业培养方向。
任渔老师提醒,首选“历史”的学生,还应该充分关注并深耕AI无法替代的领域,那些充满“人情味”的领域——《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划时代的伟大创意策划、李子柒式的全球中华文化影响传播力、那些资深心理咨询师的在为患者提供深度咨询时带给他们的情感共情力和感染力,因为他们,在AI智能时代树立起了一座座点亮人情味的灯塔。
生涯规划和专业选择的最重要核心,就是帮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走的路,与其逼着孩子去抢那些看似光鲜的专业,不如静下心来发现他们的特长和兴趣。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的擅长动手实践,有的喜欢研究理论,而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作为家长,我们既要教孩子掌握安身立命的本事,也要支持他们发展真正热爱的事情。
文 裴富强 实习生 梅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