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与教育不断碰撞,创造出许多新的课堂形式与教育范式。到了今年,校园里的“AI热潮”仍在继续:老师、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向DeepSeek发问,春晚同款人形机器人走进校园,人工智能进入课表……3月11日,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举行“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工作推进会,并首次发布学校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
据了解,2024年,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获评“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为更好提升全体学生的素养,学校构建了基础类、拓展类、研究类三级人工智能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了基于项目的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创意制作类、实验探究类和实践应用类课程中不断探索,以提升人工智能课程实施效能。除常规教学外,还常态化开展面向全校的人工智能创新活动。
此次发布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方案,再一次明确了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建设的具体内容、课程目标与机制建设等系统性内容,也是学校人工智能教育工作的一次重要推进。
在方案发布现场,记者了解到,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人工智能课程框架将分为“AI课程”“AI+学科”以及“AI+跨学科”等三大类。其中,“AI课程”是学校中常设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编程与信息学等。而AI与学科或跨学科的碰撞则带来了更特别的“花火”,例如:AI+生物=AI火星太空农场;AI+艺术=艺术设计;AI+无人机=无人机创新应用等。课程的形式也包括人工智能专家讲座,人工智能应用体验,人工智能应用实践,人工智能应用项目和人工智能项目路演等五大方面。
而这些丰富多彩的AI特色课程与形式,都是为了实现培育学生人工智能素养,包括人工智能意识、人工智能思维和人工智能伦理等三个维度的目标。
此外,在活动中,学校还聘请了来自国家超级计算成都中心常务副主任王建波博士,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熊虎教授,西南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邓晖教授,四川省人工智能研究院综合部部长冷君宁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特聘指导专家,并聘任多位家长代表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特聘导师。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李笑非表示,人工智能素养已成为数字时代背景下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人工智能学习不仅是技术的学习,更是科学精神创新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综合塑造。“希望学校的老师们抓住此次机会,在基础认知与技术理解基础上,积极用好人工智能教学工具,高效智能教学,激发学生潜力,适应未来教育变革。也希望同学们认真参与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础逻辑,培养个人素质素养与批判性思维,在导师们的带领下共探人工智能的奥秘,勇于创新,敢于实践。”李笑非说道。
文 朱馨月 图由学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