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之畔,吕梁之阳,古邑文水,地灵人杰,三晋儒学,文脉绵长……”
汾河之水裹挟着黄土高原的豪迈,在吕梁山脉的臂弯里蜿蜒出一片钟灵毓秀之地。文水,生生不息的文峪河穿城而过,这座浸润着三晋儒学精髓的古城,正以丽彬文化园为支点,书写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当代传奇。这座位于子夏山脚下、占地13亩的文化地标,融南方园林的灵秀与北方院落的雄浑于一体,青瓦白墙间流淌着千年文脉,雕梁画栋中诉说着文明密码。
“四合院”里的文明史诗
杨柳拂堤、惠风和畅的春天,踏入丽彬文化园的朱漆大门,仿佛推开了历史的重重帷幕。独特的“四合院”以“移步换景”的造园智慧,将文水千年文明浓缩在方寸之间。曲径通幽处,鱼在龙池戏,漏窗框住四季更迭,青砖镌刻岁月时光。文化史迹长廊犹如时光隧道,明清文物在玻璃柜中静默诉说,非遗手工艺品在射灯下焕发新生,那些沉睡在历史尘埃中的文明碎片,在这里重新焕发出动人的光彩。
民俗博物馆里,343件明清藏品构成了一部立体的地方志。从远古的农耕遗物到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文物;从东岩寺的壁画遗存到清代“石门宕雪”摩崖石刻碑帖遗存,无不蕴含着大陵先民的朴素艺术智慧,透射着大陵艺术瑰宝的神光异彩;从“左家弹腿走天下”的文水长拳到道光皇帝御赐嘉奖的黄马褂,从记录晋商辉煌的账本票据到见证农耕文明的农具,每一件文物都是打开文水记忆的钥匙。吕梁非遗博览园里,13县的非遗瑰宝遗韵绽放,匠心传承。国家级非遗文水鈲子早在1996年就已誉满海外,文水葫芦制作技艺展示了“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传统艺术;面塑、堆绫和剪纸艺人指尖流转的不仅是传统艺术,更是黄河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诗意表达。刘胡兰红色专柜中,泛黄的书籍和斑驳的唱片,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将红色基因悄然注入年轻一代的血脉。
文化园的缔造者朱丽彬女士将文化情怀化作实实在在的文化生态,让古老的文水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她带领团队遍访乡间,抢救性收集散落民间的老照片、旧物件,让3000余帧定格在玻璃相框中的历史瞬间,串联起文水从明清到近代的民俗长卷。挖掘、编辑出版的《乡村记忆》《非遗吕梁》等著作,如同文化基因图谱,为后世留存了珍贵的文明密码。更令人动容的是,他们将地方人文历史拍成影像,情景剧《胡兰故事》在光影交织中重现英雄成长足迹,纪录片《子夏》《武则天》等,以现代影像解码历史谜团,让沉睡的文明在当代语境中焕发新生。
文化惠民的温暖画卷
在这里,我们了解到,每年春节,丽彬文化园都会化身“春联工坊”。书法家们挥毫泼墨的身影与群众期待的目光交织成动人图景,红红的春联铺满院落,墨香与欢笑声在空气中流淌。这种延续多年的文化惠民活动,早已超越了简单的赠送,成为文水人辞旧迎新的文化仪式。政协委员工作室的入驻,更让文化园成为连接政府与群众的纽带,将文化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
永葆丽美术馆里,相继开展的20余场名家书画展如文化盛宴,让普通市民也能近距离欣赏艺术珍品。子夏学堂里,68场公益讲座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从耄耋老者到垂髫小儿,从文水居民到外地游客,当人们沉浸于史料对话先贤,当学子们徜徉展厅感悟艺术,当非遗传承人在工坊里手把手教授技艺,文化园便成了文化传承的别样课堂。
7年里,百万人次的接待量背后,写满温暖的故事:有坐着轮椅来参观的老人,有带着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年轻父母,有不远千里慕名而来的文化朝圣者。居民李先生的感叹道出了大家的心声:“这里就像我们的文化会客厅,来了就不想走。”这种扎根于民众的文化滋养,让丽彬文化园真正成为人们共有的精神家园。
研学实践的传承新篇
丽彬科学中心里,孩子们的惊叹声此起彼伏。“科技+非遗”的创新模式,让传统文化插上了现代的翅膀。生物实验室里,学生们用显微镜观察传统染布的纤维结构;木工工坊中,古老的榫卯技艺与3D打印技术相映成趣。非遗体验区里,面塑艺人教授孩子们捏制生肖,碑拓师傅指导学生拓印碑文,每一次触摸都在拉近年轻一代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文水城,凤凰城,市楼盖在正当中……”《致敬匠心 传承非遗》主题研学课程如同打开文化宝藏的金钥匙,4类20项体验活动让传统文化变得触手可及。凤城中学学生宋姝漫在研学日记中写道:“这次研学之旅,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灵的觉醒,让我们对文水这座小城有了全新的认知和理解,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到文化传承的任重道远。”这种沉浸式的研学活动,让文化传承不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生动实践。截至目前,3万余名青少年在这里开启了文化寻根之旅,他们的笑脸与古老文物交相辉映,构成了最动人的传承图景。
文化园的创新不止于此。他们与教育机构合作开发的“行走的课堂”,将文水的历史遗迹串联成线,让学生们在实地探访中感受文明脉络。当孩子们在刘胡兰纪念馆聆听英雄故事,在武则天纪念馆触摸历史印记,文化传承便有了更加厚重的根基。这种“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模式,让丽彬文化园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
站在子夏山顶俯瞰,丽彬文化园如同镶嵌在文水大地上的翡翠,在阳光下闪耀着温润的光芒。这座文化地标不仅是历史的守望者,更是文明的播种机。在这里,历史与现代交织,传统与创新共鸣,共同谱写着属于文水的文化史诗。
红星新闻记者 余兰 图据丽彬文化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