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全国中医药慕课联盟大会暨“慕课出海”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成都中医药大学联合30所院校发起成立“中医药慕课联盟”,发布首批100门出海课程及“岐黄天下”中医高等教育智能体。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张伯礼以《世界中医药教育发展思考》为题做主旨报告。参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教育协同创新、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教育品牌建设、“慕课出海”挑战与策略等相关问题进行专题研讨,共同探讨中医药智慧教育新生态。
大会指出,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其“走出去”既是文化使命,也是时代机遇。成都中医药大学自2007年建设全国首个中医药校本数字化课程中心“天空课堂”以来,该校已建成1900余门数字化课程,覆盖中医、中药等核心专业,并在全球慕课平台上线170余门中英文课程,单门课程点击量超50万次。中国慕课正从“资源出海”向“标准出海”升级,应加强对中医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拓展教育广度、深度与厚度,让中医药文化惠及全球、引领世界。
张伯礼院士讲话
在此次大会上,“中医药慕课联盟”正式成立,联盟以“课程为本、创新为要、数字为用、全球为域”为理念,整合全国中医药院校资源,推进课程体系优化、教师能力提升、数智技术共研等工程,目标2027年建成全球最大中医药慕课中心,增强中医药国际话语权。
中医药全国联盟成立
由世中联教育指导委员会代表和25所境外高校和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启动“慕课出海行动计划”,并推出首期100门优质慕课。这些课程除专业知识外还融入节气养生、道地药材、八段锦等文化模块。针对海外对“中医不科学”认知误区,课程设计强调中西医理念共通性,如“治未病”与精准医学的契合,破除偏见。
另外,此次会议上发布的“岐黄天下”中医高等教育智能体,其立足于成都中医药大学“畅学杏林”中医药金课体系建设,展现四大特色。一是个性化评测:AI赋能中医药教育课程创新,能根据学生能力生成差异化试卷;二是科研反哺教学:国家级科研成果一键转化为考题;三是临床思维训练: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以案例驱动思维导向的方式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四是多语言适配,开发16种语言AI翻译功能,推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本土化课程,助力中医药慕课跨越山海,与全球对话。
文 裴富强 实习生 梅誉心 图据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
编辑 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