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孩子在科学家的言传身教下成长?
怎样实现足不出校,就能与科学家们面对面对话?
孩子对科学兴趣浓厚,学校该如何赋能他们?
4月2日下午,成都市第二中学(成都市科技中学校)举办“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导师见面会。活动现场,学校为来自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大的17位科学家颁发了“科学家带小博士”聘书。随后,17位科学家导师与经过严格遴选的52名二中学子,现场结成互动交流小组,并展开了面对面的深入交流。
学校为科学家导师颁发聘书
成都市第二中学(成都市科技中学校)党委书记史玉川在活动中介绍,“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是学校对科学精神的传承接力,旨在打破中学校园的围墙,让同学们在科学家的引领下,实现从书本知识到解决真实问题的跨越。她希望,通过与导师的紧密互动,学生们能够接触到前沿科研,逐步培养科学思维。史玉川强调,“科技创新是国家安全的基石,而基石的根基,正是今天在座的每一位科学家与教育者们共同托举的未来。”
史玉川正在致辞
其实,作为成都市科技中学校、全国首批科学教育实验校,成都二中始终与国家科技发展同频共振,传承着“科教报国”的精神基因。闵恩泽、黄汲清、陈启智等七位院士开拓科技“无人区”的事迹,以及荣获建筑界最高荣誉“普利兹克建筑奖”的刘家琨校友展现出的科学与人文交融的智慧,都已成为激励二中学子不断探索的精神源泉。如今,在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科学技术局的支持下,成都二中率先建设成为成都市科技中学校。
身为成都市科技中学校,如何实现真正的科技育人?为让科学教育真正落地生根,成都二中在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开放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学校不仅开设了研究性学习、科创课程、理化先行课程等丰富多样的课程,还定期举办科普讲座。自去年起,学校每隔一周就会邀请院士、科学家走进校园,为同学们进行科普;此外,为充分满足学生的实验需求,学校打破常规,全面开放实验室,并推行实验室预约制。哪怕只有一位学生有实验需求,学校也会全力配合,为其创造开展实验的条件,确保每个学生的探索欲和求知欲都能得到满足;与此同时,学校还创办科技冬令营活动,为全市学生搭建公益性科学教育平台。
二中学子面对面与科学家导师交流中
而此次启动的“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学校将采用“科学家+本校教师”双导师制,为学生提供生涯规划、科学实践等全方位的指导,同时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对科技的热情。
在学校一系列大力推进科学教育的举措下,高一4班热爱物理的姚映含同学,成功入选2025年“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活动现场,姚映含难掩激动,她坦言作为物理迷,在加入成都二中前,自己根本不敢奢望能与科学家面对面交流,更别提能获得科学家面对面指导。她感慨道:“成都二中为我搭建了一个能真正触碰科学、领略科学魅力的平台。”
四川大学王天利教授与二中学子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当天,同是入选2025年“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的高一学生李柯锌、蒋卓衡、黄杰驰、郑璐雯,在学校化学实验室里与四川大学王天利教授展开了一场深入的交流。话题中,4名同学从自己的兴趣爱好,聊到了王天利教授所带学生的励志故事,继而又延伸至王教授在四川大学化学学院正在深研的“不对称催化体系研究”话题。李柯锌感慨道:“以前自己只是听过‘手性’这个词,具体是什么不清楚,没想到今天能与这一领域研究的科学家对话,并对该领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关于成都二中创建的“科学家带小博士项目”,王天利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认为让科学家走进校园,从小培养孩子的科研兴趣和科学精神,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意义深远。她说,有些孩子很小就对科学充满了好奇,我们应该为孩子们创造条件,让他们提前去感受、了解科研,并不是说一定去实践、去创造,但认识和感受确实很重要。”
刘东对成都二中举措表示肯定
四川省教育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名誉会长刘东也对成都二中的这一举措表示肯定与支持。他说,未来将全力支持二中科技中学的建设,比如通过整合高校资源、优化政策、搭建竞赛平台等多种方式,助力更多创新人才茁壮成长。
文 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