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将AI大模型有效融入教育教学场景,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焦点。近日,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年春季成都市第三批教师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在列五中学盛大启幕,为参训教师提供了AI赋能课堂的实践路径。
2025年春季成都市第三批教师发展基地校开放周活动现场
本次活动为期两天,紧密围绕“‘双新’背景下,人工智能赋能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主题展开,通过专家讲座、课例展示、评课议课等丰富多样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改革注入新动力,助力全市教师专业成长。
AI赋能教育革新
构建“一核四层四翼八维”智慧课程体系
“人工智能不会取代教师,但掌握人工智能的教师必将取代那些不会使用技术的教师。”列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灏在开幕式致辞中,以“教育属性三维度”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学校在课程改革中的AI融合实践。
列五中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彭灏致辞
彭灏指出,在“双新”理念指导下,列五中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一核四层四翼八维”课程体系。该体系以核心素养培育为内核,涵盖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创新型四层课程结构,通过学科融合、技术赋能、文化浸润、实践创新四个实施维度,最终达成八大素养培养目标。
在课程创新方面,列五中学探索将AI模块化嵌入国家课程,开发“智能诗词生成”校本课程,推进“智能数学定理可视化”项目,推动跨学科融合教学。在教学工具应用上,每位教师配备智能教学助手,通过课堂检测实时分析系统、智能批改系统及AR技术构建虚拟分子模型,精准定位教学重难点。
德育模式上,学校则构建“三全德育”课程体系,开发《列五校史》数字课程,利用AR技术还原革命场景,实现沉浸式教育。师培体系中,学校还首创“高校导师+学科教师”双师培养模式,与高校教授结成学习共同体,培养“智慧型教师”。学生素养培养方面,依托“创新实验室”和“中科大少年预备班”,培育能驾驭技术的“创造者”。
专家齐聚现场
探讨“双新”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与路径创新
随后,一场聚焦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盛会拉开帷幕。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黄祥勇率先登场,以《“双新”背景下教师角色重构与路径创新》为题展开精彩讲座。他从“新时代教师角色为何”与“重构路径”两方面探讨教师如何“守正创新”。
专家讲座分享环节
黄祥勇特别强调,教师需积极转变观念,从“教材视域”迈向“课程视域”,从“教师立场”切换至“学生立场”,从“知识技能”传授转向“高阶思维”培养,从“教为中心”转变为“学为中心”。
在后续的专家讲座环节,四川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副教授周雄俊、四川省电化教育馆培训推广中心主任罗海峰分别带来了“人工智能支持的学科融合教学分析”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学校教学创新与应用场景实践”专题报告,系统剖析了AI技术赋能跨学科教学的底层逻辑,以及该技术在课堂创新、教师发展、区域教育均衡中的落地路径。
值得一提的是,课例展示环节成为本次活动的亮点之一,列五中学充分展示了AI赋能课堂的跨学科教学成果。徐秀琼、王一力老师携手带来高二化学、生物跨学科课例《探秘葡萄糖》。江明、杨雅雯老师展示了高一语文、英语跨学科课例《校史剧本“炼”语言——AI助力的双语创作之旅》,学生们在AI的辅助下,完成了精彩的双语创作。赖思妍老师则带来了高一政治与心理跨学科课例《AI赋能,从心理认同到行为自觉——全民守法的双维建构》,引导学生从心理和法律两个维度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例展示环节
此外,活动现场还设置了学生社团展演区域。列五中学四十余个学生社团轮番登场,蓝叶志愿者协会、创拓社、格物社等社团通过精彩的表演和富有创意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学子们的风采,为观摩教师提供了“五育并举”的生动实践样本。
文 王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