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是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传统。今天,在第四届全民阅读大会上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为6.7亿,同比增长17.52%。这一数据折射出数字化阅读的强势崛起,听书、视频讲书等正重塑着大众的阅读习惯。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碎片化、快速浏览的浅层阅读模式—“快餐式阅读”备受青睐。它高效适配快节奏生活,满足大众即时信息需求,让更多人得以在繁忙生活中保持与文字的接触。
然而,当自媒体为博眼球竞相制造标题党,短视频平台、知识付费平台等推出的“三分钟速读”“五分钟精读”,将经典著作肢解、压缩、重组为可咀嚼的知识碎片,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深度阅读”这种阅读方式。
文字深度在解读中弱化。文字是具有深度和内涵的,碎片化的二次解读会减少读者对复杂情节和人物心理的深入思考。《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时吟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借落花隐喻身世飘零、生命脆弱,却常被解读为“黛玉又在矫情”,曹雪芹“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创作深意消弭于无形。
思考能力在速读中瓦解。相关研究表明,深度阅读能激活大脑中前额叶皮层与海马体协同工作的神经网络,这种协同作用的强度是碎片化信息阅读的3.2倍。当《资本论》被归纳为简单的“三个致富秘诀”,这种“划重点”阅读使学习者丧失了马克思笔下那种抽丝剥茧的思考能力,创造力在浅尝辄止中被扼杀。
文化传承在简化中断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阅读对于保存和传递文化记忆的重要作用。经典著作作为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和价值取向。当《楚辞》“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求索精神被解构为成功学励志口号,《史记》“究天人之际”的纪传体智慧变成职场厚黑学案例......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经典的本来面目,更是对文明传承应有的敬畏之心。
“快餐式阅读”如同精神零食,能提供即时满足却难以滋养心灵,我们不必完全拒绝,但要警惕将其当作精神主食。真正的阅读者也该懂得:经典是需要慢嚼细咽的满汉全席。世界读书日的意义,或许就是在提醒我们:在这个追求“秒懂”的时代,依然要为深度思考保留一张安静的书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