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扩招VS专业大洗牌:AI时代高校人才培养面临大考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5-05-02 10:49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表示,持续推动高等教育提质升级,推进优质本科扩容,进一步增加“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去年扩招1.6万人,今年力争再增加2万人。

此前,清华大学宣布2025年拟增加150名左右本科生招生名额。随后,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相继宣布扩招,专业设置主要聚焦于前沿技术和国家战略需求。

“双一流”高校连续扩招背景下,如何避免“重规模轻质量”的问题?优质本科教育资源扩容需要哪些配套保障措施?AI时代下,高校培养的“不可替代性人才”应该具备哪些核心能力?课程体系需要做哪些变革?

4月27日,在成都商报·红星新闻·红星教育传媒主办,成都锦城学院承办的2025年首届全国高质量育人与精准就业学术研讨会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40多高校代表出席,围绕“高校扩招、AI时代大学生的专业选择与职业未来”等话题展开讨论,共同探索高质量人才培养与就业路径。

高校扩招

新设人工智能相关专业

近日,教育部公布2024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全国高校共新增专业点1839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157个,停招专业点2220个,撤销专业点1428个,专业调整优化力度进一步加大。

同时,教育部还更新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5年)》,增列29种新专业。新目录包含93个专业类、845种专业,进一步强化专业设置对国家战略急需和高质量发展的快速响应。

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党委副书记顾宁表示,学校今年整合原有工科资源,重点打造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包括集成电路与微纳电子创新学院、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智能机器人与先进制造创新学院、未来信息创新学院、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

天津大学微电子学院党委副书记韩旭表示,紧跟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和世界科技前沿步伐,并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高校专业设置也会调整优化,开设很多新专业,推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等交叉发展。

4月21日,天津大学发布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其强基计划重点投放优势基础学科相关专业,包括数学与应用数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生物科学、工程力学、合成生物学、能源与动力工程。所有招生专业在非高考改革省份招收理科考生。

同日,复旦大学2025年强基计划招生简章显示,报考学校强基计划的考生主要分为A、B两类,其中A类指综合素质优秀、成绩优异的考生,B类指基础学科拔尖,在高中阶段获得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一等奖(金牌)、二等奖(银牌)的考生。

针对当前考生普遍存在的专业选择困惑,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投融资委员会副会长、浙江大学CCE智库专家马文系统阐述了“城市优先、行业研判、专业适配”的三维决策模型。

马文指出,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真正属于金字塔尖的科研型人才仅占5%~8%左右,对于占绝对多数的普通考生而言,科学的择校策略应建立梯度思维。首要考量城市能级,重点评估目标城市是否具有产业集群优势、技术转化能力及持续发展动能;其次要预判目标行业的生命周期,着重考察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国家战略产业的未来十年发展空间;最终结合行业需求反向锚定适配专业,形成“产-学-研”贯通的人才培养路径。

AI时代

要学会使用工具

当前,AI浪潮来势汹汹。

麦肯锡研究报告显示,AI取代人类工作的时间比此前预测提前了10年。在2030年至2060年间(中点为2045年),50%的职业将逐步被AI取代。

AI对高等教育体系产生了哪些影响和冲击?

据顾宁介绍,复旦大学自2024年起,全面启动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模式改革(简称“AI大课”),并增设了23个本科专业的“人工智能+”双学位项目。2025年,学校启动AI驱动的教与学融通改革(AI for Education, AI4E),推动AI大课从1.0版本向2.0版本迈进。

“现在,学校举全校之力构建了一个本研融通的进阶式课程体系,叫AI-BEST。包括AI通识基础课程(AI-Basic Courses,简称AI-B)、 AI专业核心课程(AI-Essential Courses,简称AI-E)、AI学科进阶课程(AI-Subject Courses,简称AI-S)和AI垂域应用课程(AI-Thematic Courses,简称AI-T)。”

华中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党委副书记宋建涛表示,构建“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体系,致力于培养重点领域高素质人才,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AI赋能教育新生态,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新模式”,制定了“2+N+X”AI教育与赋能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数字教育。

在韩旭看来,“AI时代的到来是势不可挡的,它将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发展的颠覆性变革。要想不被技术创新所替代,就要保持个人的创新创造能力,学会使用这些工具。”

“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

教育应该培养怎样的人才

数据显示,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与此同时,2025年我国数字化人才总体缺口在2500万至3000万,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缺口接近3000万人。

一边是数以千万计的高校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另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用工对象,“就业难”与“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这不禁让人深思,教育应该怎样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韩旭介绍,从2019年开始,所在的微电子学院对学生的培养方案一直在优化调整,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时候,会融入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还有产业界的领军人才参与其中。在培养过程中,还会有行业头部企业的企业导师来学校授课。授课模式也从传统的课堂面授转变为项目式的教学,学生从大一就开始接触项目,期间贯穿课程的学习,锻炼综合素质能力。

韩旭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当前许多大学生面临职业迷茫,主要源于不知道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缺乏系统的职业认知和针对性的能力养成。

为此,天津大学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引导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做好职业规划和发展。比如实施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有机会转换专业;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必修课程;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工作室,给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规划服务,还提供简历修改、面试技巧等就业指导。

对于人才培养,顾宁表示,企业不仅是用人单位,也可以提前参与到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如果高校把人培养好了再送到企业,企业可能还需要再重新培养一次”。

目前,复旦大学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和华为、阿里、字节跳动等企业都有合作,已率先确立“专业建设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专项工作小组”的本研融通改革工作模式。专业建设团队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横一纵,分别从人才培养的出品方以及教学内容的供给方两个维度,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围绕科创竞赛、开源实践、交叉融合、产学合作、国际化培养等工作,建设5个专项工作小组,从多个方面出发,开展人才培养体系的特色化建设。

“企业和高校需要共同培养人才,高校可以通过产学合作加强专业能力培养,从而与企业做好衔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产业的需要。”


文 杜一兰 徐美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