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小学思政教育如何衔接?双流区这场交流活动给出了答卷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2025-05-19 15:38

成都商报教育发布

由成都商报权威出品

>

近日,由成都市双流区教育局主办的“赓续中华文脉·共育时代新人”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主题展示交流活动,在四川省双流中学玉兰厅举行。本次活动以“赓续中华文脉·共育时代新人”为主题,采用音乐剧、课堂展示、专家评课及学科论坛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展示了双流区在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方面的创新成果。

 

全学段课程展示

非遗技艺赋能思政教育

在课程展示环节,精彩纷呈。双流中学音乐组邓彩琼老师携手同学们,带来音乐剧表演《鸭绿江涛淬英魂,薪火弦歌启新程》。该剧借助时空对话的艺术形式,生动展现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让观众沉浸其中。

随后,协和实验小学徐蕖老师、立格实验学校彭钰老师、永安中学钟昌猷老师以及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孙莎岚老师,分别展示了以蜀锦文化、八德传统、漆艺传承、汉字精神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这些课程充分体现了思政课程与学科教学的创新融合,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中,活动中的5节特色课例以非遗技艺为载体,构建起“螺旋式上升”的思政育人体系。比如:协和实验小学的学生在《经纬探秘织蜀锦》课程中,亲手编织蜀锦纹样,深刻感悟“丝路精神”;永安中学学生亲身体验漆器描金工艺,在《千重漆脉承匠魄》课程里理解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成都信息工程大学的同学则通过《栋梁字骨擎廉脉》课程,领悟“廉洁如榫,初心不移”的深刻内涵。

专家研讨

理论引领与实践创新并重

在学科论坛环节,专家们各抒己见,为思政教育的发展出谋划策。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丽鸽教授对课例展示进行了专业点评,充分肯定了双流区思政教育的实践成果。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通过讲述深刻的故事融入思政课教学,助力学生提升对历史、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认知。

 

四川省思政学科专家裴帮锐指出,思政教育的核心在于“真、善、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注重讲清楚每个故事背后的道理,确保学生不仅了解文化,更能深入理解内涵。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杨奇才关注大中小学思政教育的有机衔接问题,强调要加强不同年龄段之间的教育衔接,避免知识割裂,确保思政课教学贯穿学生的成长过程。

江苏省特级、正高级教师王德明则强调了思政课程在实际教学中的必要性,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中应考虑跨学科融合及课程内容的逻辑性。

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乃云表示,螺旋式上升的教育模式对于实现文化自信至关重要。教育工作者应当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和认同中华文化,通过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最终达成文化自信的转化。

本次交流活动是双流区深化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成果展示,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协作,活动不仅搭建了思政教育资源共享的平台,更激发了教育工作者传承中华文脉、培育时代新人的使命感与创造力。双流区教育局副局长刘宗安表示,未来将通过建设“中华文脉思政课程资源”、组建跨学段思政教研共同体等举措,打造全域覆盖、全程贯通的“双流思政育人模式”,为思政教育的发展开辟新的道路。

 

文 王婷婷

实习生卫星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