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热议的研学行业,其热度似乎超过了行业本身。与去年相比,今年的参与者与消费者都添了几分“理性”。天眼查专业版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在业、存续状态的研学相关企业超3.04万家;而在旅游行业相关企业的这一数字为超257.2万家。
2024年3月,小莫老师与伙伴们筹划进入研学领域。他们面临的困境显而易见:团队零经验、非教育刚需项目立足不易,以及媒体频繁曝光的行业乱象带来的负面“滤镜”。
然而,“来过很多次天文馆,这次收获最大。”一位家长质朴的反馈,成为支撑小莫团队前行的核心动力。
时:叫停“名校打卡”是好事,可然后呢?
市场对研学的普遍诟病是“只游不学”、“价格虚高”、“品质参差”。小莫团队不仅要解决这些问题,更要撼动家长心中的“成见之山”。他们坚信,研学的本质在于“学”,因此将深度讲解作为核心,辅以学生提问和引导性思考,构建完整的课程闭环。
一年左右,他们以内容深度赢得了家长认可,甚至有家长提出贯穿中国历史的课程需求,这让他们更加确信回归学习本质的正确性——家长若仅为打发时间,无需为研学投资。
就在团队成长之际,政策环境也发生剧变。多地研学机构反映“出团难”,市场释放严峻信号。同时,监管部门叫停“擦边球”产品,明令禁止“清北名校营”等“名校打卡”乱象。
这呈现出冰火交织的图景:一方面规范了市场、淘汰投机者,是可喜信号;另一方面,也给真正具备教育内核的机构带来了合规生存的底线挑战。小莫团队认为,政策倒逼产业从无序扩张转向规范发展,合规资质正取代营销话术成为存续基石。然而,“规范之后,然后呢?”行业更期待政策指明未来发展路径。
势:告别“野蛮生长”,触达成最大瓶颈
团队创立的品牌名为“远舟”,灵感源自孔子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壮举——“一旦远游学,如舟涉江湖”。取“远”喻志向高远,择“舟”承孔子研学导师之志。这一命名深刻体现了团队认定的研学基因——刻着“教”与“学”的烙印。
他们乐见政策转向与行业规范化,但也面临新的难题: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中,让更多人知道“远舟”在认真做研学?这是困扰众多优质机构的终极瓶颈。
局:“初心既定”,为那一点微光也要坚定前行
面对挑战,“远舟”团队选择坚守“初心”。一位负责人刘老师分享道:“常遇到其他团队,他们很快离开点位,而我们停留更久,用更大内容量讲述知识。”
有家长直言,认真做内容的机构存在,但甄别成本高,需亲身体验;更有家长指出,不少“单飞”线路实则是“拍照打卡”,孩子事后说不出收获。
“研学市场广阔,但遇到‘对’的孩子和家长很难。如果只有一个孩子从我这里收获了什么,这就是我的成就。”刘老师表示,“不想成就伟大,但若能看见研学教育的一点微光,我愿为这光亮坚定前行。”
红星新闻记者 郭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