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老虎来袭,血管最怕这几招!名医直播揭秘“隐形杀手”防护术

四川名医 2025-08-15 16:50

四川名医

打造四川最大的名医聚集地。

>

“秋老虎”闷热天气下,为何心血管急诊量翻倍?年轻人为何频频中招高血脂?支架手术后就能高枕无忧?带着这些关乎市民健康的热点问题,本期四川名医《名医直播间》邀请到:


西部战区总医院心内科副主任李霜教授

西藏成办医院药剂科主任、副主任药师李小丝教授

围绕“秋老虎发威!小心血管‘沉默杀手’突袭”主题,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科普解读,为大家奉上秋日血管防护指南。

 

秋老虎:心脑血管的“双重考验”

李霜教授首先直指“秋老虎”的危害:高温导致人体大量出汗,水分通过汗液大量蒸发。如果没有及时补充水分,会导致血液粘滞度增高,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出现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和血栓的形成,进而增加心肌梗死、脑梗等心脑血管的发病率。而身体为了散热会使体表的血管扩张,更多的血液会循环到体表,导致心脏、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供血相对减少,加重心血管患者心绞痛、脑部供血不足等症状。

“在这种闷热的天气中,如果我们从室外进入到空调房等温度较低的环境,或者反之,室内外的温差会比较大,血管会急剧收缩或者扩张,引起血压大幅波动,从而增加了心脑血管意外发生的风险。”她特别强调,高温还会引起人体内的循环紊乱、交感神经兴奋、睡眠不足、心情烦躁焦虑、心率加快、冠状动脉收缩,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这些“沉默杀手”的高危因素,你必须警惕

谈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诱因,李霜教授指出,除了年龄、家族史等先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三高”是最需警惕的后天风险。她重点介绍了202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提出的“心-肾-代谢综合征(CKM)”:肥胖、2型糖尿病、慢性肾病与心血管疾病相互影响作用,管理需从控制体重入手,实现“四高共管”(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肥胖)。

李小丝教授则聚焦血脂异常年轻化趋势:2018年全国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血脂异常患病率达35.6%,而2022年研究更发现,20-42岁是血脂快速升高的时期。

“我以前在药物咨询门诊上遇到过很多高血脂的患者,年轻人也非常多。有特别年轻的20岁出头的,一问他平时的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习惯很不健康,尤其是抽烟而且量比较大,饮酒,经常熬夜工作,可能体型也相对比较肥胖,能看出就是非常高风险的人群。”她提醒,由于年轻人的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且对血脂异常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都远低于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正在不断升高。

 

化验单没箭头?不代表血脂正常!

“很多人拿着‘无箭头’的化验单质疑:为什么医生还要开降脂药?”针对这一常见困惑,李霜教授用“个性化标准”解惑:根据《中国血脂管理指南(2023)》,血脂控制目标需按ASCVD危险分层确定——健康人群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应<3.4mmol/L;高血压、慢性肾病3-4期患者、吸烟或者肥胖等中、高危人群需<2.6mmol/L;冠心病患者、做过心脏搭桥或支架手术的患者等极高危人群需降至1.8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低50%以上;而曾多次发生心梗或脑梗的患者,或者糖尿病合并ASCVD患者属于超高危人群,必须降至1.4mmol/L以下,且较基线降低50%以上。


“因为有些健康的危险因素,所以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要求得越来越严格。”她举例,冠心病患者即使LDL-C在3.4mmol/L以下,仍需药物干预,“需要达到两个要求,比如说这位患者现在血脂3.4mmol/L,那么必须要小于等于1.7 mmol/L。”

 

支架手术不是终点,术后管理有“红线”

针对冠心病患者关心的“支架vs搭桥”选择,李霜教授用通俗比喻解释:支架是“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在狭窄或闭塞血管内放置金属支架,扩张血管,撑开通道,适合单支血管病变或急性心梗;搭桥则是“开胸搭桥”,用自身血管绕开闭塞段,适用于多支血管严重病变。但无论哪种手术,都只是“应急修复”。

“支架术后的一个月,被称为‘易损期’,如果术后没有长期规范化控制抗血小板、血脂、血糖的问题,那么支架植入的地方很容易再度狭窄。”她强调,术后必须坚持“双达标”:既要将LDL-C控制在1.8mmol/L(极高危)或1.4mmol/L(超高危)以下,又要较基线大于50%。抗血小板药物需联合使用至少1年,调脂药则需终身服用。“如果说自行停药或减量,很容易发生血栓事件,我曾经有一个病人,做完支架之后三天没吃药,再次急性心梗。”

关于用药,李小丝教授表示临床上常常会遇到患有多种慢性病的患者抱怨药物太多。“每天的药放出来就有可能这么多,有时候患者说这么多吃药都吃饱了,饭都吃不下了。”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患者血脂管理的方式也在不断发展和进化。“新药总是围绕着改善患者的依从性而研发。比较典型的是有两个方面的改进。一方面是现在有了比以前更多的单片复方制剂,也就是药片数量更少了,但是里面的药还是这么多。另外一方面是超长效的制剂,包括PCSK9单抗出来之后两周打一次,再有新的小干扰RNA半年打一次,这样患者感受就会更好,依从性也会更高。”她解释道。

 

高血压:没症状≠没伤害,指标稳定≠自行停药

“血压高但没感觉不舒服,是不是不用治?”面对这一误区,李霜教授直指真相:高血压对心、脑、肾的损害是“悄无声息”的。长期高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形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肾小球损伤,甚至引发脑出血、大面积的心梗脑梗,等到出现头晕头痛时,器官往往已受损。

她进一步解释,正常血压应<120/80mmHg,而控制目标因人而异:普通高血压患者以及65-79岁老人需<140/90mmHg,80岁以上老人可放宽至<150/90mmHg。但心血管危险分层在高危人群以及合并糖尿病、肾病者需更严格,需控制在130/80mmHg以内。“早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但是血压的异常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悄无声息地在损害血管,加速血管硬化和斑块的形成。所以如果不及时控制,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就在增加了。”

李小丝教授补充道,降压不能求快,口服药通常需数天到数周才能稳定起效。“快速降压有一系列风险,可能导致脑供血不足、头晕乏力反而诱发脑梗等不良事件 ,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平稳降压。”同时,她也普及了药物理论上是不会产生依赖性,不应该频繁去更换用药方案,除非原来的方案已经不适合。“具体选择什么方案,什么时候该调,这个一定是要经过我们专科医生的诊治。”

 

专家终极建议:血管健康这样管

直播最后,两位专家给出核心防护指南:

李霜教授强调“四高共管+定期监测”:18-40岁的健康成年人,2-5年检查一次血脂;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一次血脂;心血管高危人群需根据自身情况缩短检查间隔时间。高血压患者定期测血压,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戒烟限酒,为血管“减负”。

李小丝教授则提醒“科学用药+长期达标”:血脂、血压管理是持久战,切勿擅自停药或跟风用药,需遵医嘱选择个性化方案。“血压和血脂的管理都是长期的任务,需要大家坚持,在这个过程中一直按照医嘱遵循用药,不要随便减、随便换、随便停。长期平稳地控制,最终才能收获心血管的健康。”

此次直播厘清了秋日血管防护的关键误区,强调了“秋老虎”期间的防护要点。正如专家所言:血管健康无小事,既要警惕高温天的“显性威胁”,更要关注化验单上的“隐形信号”,科学管理才能为健康保驾护航。

温馨提示:想要收看本期直播回放,可关注视频号“成都商报四川名医”,在“直播回放”中,即可收看回放。

四川名医编辑:廖可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