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沾化:从“碱荒滩”到“丰收场” 盐田虾蟹激活“蓝色经济”

红星山东 2025-09-30 16:05

红星山东

红星新闻山东频道官方授权账号

>

近日,在滨州沾化北部的渤海湾畔,海风裹挟着咸腥的气息扑面而来,北部沿海30多万亩盐碱滩涂上,波光粼粼的虾池里,养殖户们驾着渔船穿梭往来,一张张渔网从水中捞出活蹦乱跳的盐田虾,青亮的虾壳在阳光下折射出宝石般的光泽,30万亩盐田虾喜获丰收。这些刚刚上岸的渔获将“游”向全国餐桌,这也成为当地渔民向海而兴的“致富密码”。

从昔日“涝季碱水漫滩,旱季白碱连片”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生机盎然的“蓝色粮仓”,滨州市沾化区以盐田虾为突破口,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同共生中,激活了沾化“蓝色经济”的澎湃动能。

“以前这片地,涝季碱水漫滩,旱季白碱结壳,看着自己辛辛苦苦种的庄稼一点一点地枯萎,心里就像刀割一样。”滨海镇河北村虾农郭庆华的话,道出了沾化盐碱地曾经的困境。

沾化北部沿海土地盐度最高超45‰,传统农作物望而却步,却意外孕育出丰年虫这一优质天然饵料——这成为当地发展水产养殖的“破局点”。起初,盲目引种的虾苗难以适应剧烈波动的盐度,大规模死亡让养殖户们陷入困境。

为破解“虾苗不适应”难题,沾化区主动对接科研机构,联合企业创新实施“南苗北育”工程。科研人员扎根盐碱滩,反复筛选测试种虾品系,最终培育出抗逆性更强的品种。2024年问世的“广泰二号”,抗弧菌能力和盐度耐受阈值大幅提升,能在盐浓度55‰甚至更高的水体中存活,彻底改写了“引种依赖” 的历史。2024年,沾化区繁育一代虾苗730亿尾,盐田虾年产量达4.3万吨,实现产值17.9亿元。

“我们按照科研人员的方法进行养殖,对虾的成活率大大提高。政府是我们的主心骨,在我们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们支持和帮助。”郭庆华说。

在养殖模式上,沾化区坚持生态理念。山东龙泰源水产有限公司摒弃过度干预的养殖模式,采用“大塘散养”“人放天养” 模式,严格控制虾苗投放密度,让虾在接近天然的环境中摄食丰年虫、硅藻等天然饵料。这种模式极大还原了虾在自然滩涂的生存状态,使得虾肉纤维更为紧致细密,自然积累起浓郁鲜香风味。

与此同时,梭子蟹也到了最肥美的时节,随着渔船靠岸,一只只青壳白肚、活力十足、体型健硕的梭子蟹被捞出水面,随之而来是的一筐筐活蹦乱跳的盐田虾。近百亩的养殖池内,不仅养殖了1万余斤的盐田虾,同时还收获了2万余斤梭子蟹。

“我们养的这些梭子蟹长得特别肥美,个头很大。混养模式,减少投喂量螃蟹吃体质弱的虾,让肉更甜味道更鲜,深受消费者喜爱。”沾化友平水产养殖公司负责人刘峰说。

近年来,滨州市沾化区大力推广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探索“虾蟹混养”“鱼贝混养”等多种交叉立体养殖新模式,构建循环共生的养殖生态系统,持续做好“水”文章,壮大“水”产业,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这种双赢还体现在“渔光互补”项目上。在沾化通汇30万千瓦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区,蓝色光伏板鳞次栉比,板下鱼虾成群、相映成趣,既遮挡了烈日强光,降低虾池水温、减少水分蒸发,为盐田虾营造了适宜的生长环境,又能高效转化太阳能发电。据统计,该项目年发电量达3.92亿千瓦时,营业收入超1.4 亿元。

水下虾肥,水上电足,这种 “养殖+发电” 的立体模式,让单位土地经济效益得到提升,更实现了新能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

随着水产品产量的稳步提升,沾化区将目光投向产业链下游,以水产品加工为抓手,推动 “沾化海鲜” 从 “鲜货直供” 向 “品牌化、多元化” 转型,让 “蓝色经济” 的附加值持续攀升。

双节临近,沾化区冯家镇的水产加工企业迎来订单 “爆发期”,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工人忙碌不停。

山东海航水产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人们正加班加点清洗、加工、包装海蜇,“这批12吨的袋装海蜇头要发往石家庄,现在日加工量达3.3吨,订单排到了节后。” 公司总经理宋希超说。

山东沾化隆旺水产品有限公司的海蜇丝、海蜇头远销江苏、安徽、内蒙等地;山东风华水产品有限公司则聚焦带鱼加工,每天处理15吨带鱼,产品发往郑州、兰州、西安、新疆等多个城市。据统计,冯家镇水产品年交易量达13.5万吨,年交易额45亿元,成为鲁北地区重要的水产品加工与流通枢纽。

为提升产品竞争力,沾化区大力推进滨海“盐田虾”品牌创建。针对盐田虾研发出7个系列16个品类29个单品,积极参加盐田虾文化节等活动,在第二届“中国·滨州对虾节”上荣获6项荣誉、在第五届中国国际现代渔业暨渔业科技博览会上斩获金奖,让 “沾化盐田虾”成为市场认可的优质品牌。

“我们通过‘种苗+养殖+加工+销售’的全链条打造,让沾化的海产品不仅‘养得好’,更能‘卖得远、卖得好’。” 滨州市沾化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党组书记、局长张玉忠说。

从盐碱荒滩到 “蓝色粮仓”,从单一养殖到多元发展,滨州市沾化区用创新思维与实践智慧,让曾经的 “不毛之地” 变成了致富增收的 “金土地”。未来,随着虾蟹共生、渔光互补模式的进一步推广,水产品加工产业链的不断延伸,这片渤海湾畔的土地,将继续书写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故事。

红星新闻记者 余兰 通讯员 郑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