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冬枣:从“秋日限定”到“全年在线”

红星山东 2025-10-01 17:40

红星山东

红星新闻山东频道官方授权账号

>

金秋时节的沾化,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走进黄升镇大新村沾化冬枣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枝头挂满赭红色的果实,微风拂过,清甜的果香扑面而来,枣农们穿梭林间,小心翼翼地将成熟的果实采摘入筐——这是属于沾化冬枣“一季鲜”的限定浪漫。但如今,这份“甜蜜”早已突破季节的束缚,沾化正以科技创新为笔,以全产业链布局为墨,书写着“一棵冬枣四季甜”的产业升级故事,让渤海湾畔的这份甘甜,全年都能抵达消费者的舌尖。

天赋异禀,盐碱地上的“脆甜密码”

“同样的冬枣苗,种在别的地方,就是没有沾化的脆和甜。”从事冬枣种植34年的老枣农张洪普,最懂这片土地的馈赠。沾化冬枣的独特口感,从诞生之初就刻着“地理专属”的印记。

沾化广袤的土地盐碱化严重,“种一葫芦收不了半瓢”曾是当地农业的真实写照。然而,被誉为“百果之冠”的冬枣,偏偏在这片土地上展现了惊人的适应性——不仅结出了甘甜脆嫩的果实,更富含19种氨基酸和维生素。

“咬一口,清甜的汁水瞬间充盈口腔。这果肉细腻无渣,蜜甜里还带着点清爽的酸。”张洪普说。更难得的是,沾化冬枣的营养密度堪称“水果界的维生素之王”,其营养价值和养生保健作用居“百果之冠”,被誉为“活维生素丸”。沾化冬枣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中国名牌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多项国字号荣誉,2022年入选第一批“好品山东”区域类产品名单。这些荣誉的认证,让沾化冬枣的品质有了最权威的背书。

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致力于沾化冬枣研究30余年,见证了沾化冬枣产业从无到有的全过程。“1984年,全国林业普查时,在沾化的农家庭院里发现56株老枣树,其以上乘品质在众多枣类品种中脱颖而出,引起了果树专家的高度重视。”于洪长介绍。从此,沾化冬枣走出“深闺”,慢慢在当地形成产业。

科技赋能,让“秋日限定”甜出高品质

“以前种冬枣,全靠天吃饭,赶上好年景能有个好收成,要是遇到台风、霜冻,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有着28年冬枣种植经验的下洼镇枣农王春军,回忆起早年的种植经历感慨不已。而如今,在他家的冬枣园里,传统的露天种植早已被现代化的双膜棚和棉被棚所取代,水肥一体化、智能温控、虫情监测等现代化设施也一应俱全。“有了这些‘科技帮手’,不仅省了人力,冬枣的品质和产量也稳了不少。”  

沾化冬枣的“一季鲜”,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靠天收”,而是依托科技赋能实现的“高品质丰收”。近年来,沾化区持续加大冬枣种植领域的科技投入,从品种改良、田间管理到设施化种植模式,全方位提升冬枣品质。在品种培育上,依托“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实施“种业提振”行动,研发培育“沾冬2号”、“沾冬3号”(拟命名)等优质品种10余种,为枣农种植提供了丰富种质资源。同时建设沾化冬枣产业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全区9个种植乡镇全覆盖,11个示范园区全感知,辐射116个重点村9.6万亩枣园,实现精准化、标准化管理。

“以前不到9月份,市场上根本买不到新鲜的沾化冬枣,现在6月底就能吃到刚摘的,太惊喜了!”市民徐女士拿着一盒新鲜冬枣高兴地说。让鲜枣供应“跨季”,得益于沾化大力发展的设施农业。

设施化种植模式,让沾化冬枣在40年来首次实现6月下旬采摘上市。截至目前,冬枣大棚面积达7.3万亩。近年来,为推动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沾化区示范推广冬暖大棚、棉被棚、双膜棚等多种先进设施,持续优化升级智慧管理平台,积极探索“冬暖大棚+智慧管理”新模式,精心构建早中晚熟梯次上市格局。“沾化冬枣的采摘期从每年6月下旬持续至10月中旬,再依托先进的保鲜储藏技术,鲜食期更是从当年10月延长至次年1月,实现亚周年供应,让消费者能够在更长时间里品尝到这份来自沾化的甜蜜。”区政协副主席、沾化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说。

为让好枣卖出好价,当地还成立农发集团,收购合作社的冬枣,同时创新营销模式,在京东、抖音等线上平台开设沾化冬枣自营工厂店,真正实现从地头到餐桌的原产地供应。

“采取统购统销的模式,后期再按比例向合作社返还收益,引进了无损式冬枣分拣线,对糖度、脆度等智能检测,保障每一颗上市冬枣品质稳定如一。”滨州市沾化区农发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于晓海说。

今年,沾化冬枣总产量预计达7.5亿斤,产业产值近80亿元,“一季鲜”的甜蜜不仅装满了种植户的钱袋子,更成为沾化对外展示的“金色名片”。

深加工赋能,让“枣味产品”全年不缺席

“除了新鲜冬枣,我们还开发了冬枣芽茶、枣花蜜、冬枣酒、冻干脆冬枣、枣木雕刻等10多种产品,不管是早餐配面包,还是平时当零食,都能吃到冬枣的味道。”在沾化冬枣发展馆里,工作人员向游客介绍着琳琅满目的产品。如果说设施农业让鲜枣供应“跨季”,那么深加工则让“枣味”以更多元的形态走进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实现了“一棵冬枣四季甜”的产业愿景。

沾化冬枣含水量高、保鲜期短。为解决这一问题,沾化区积极引导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冬枣深加工产业,将“卖鲜枣”变为“卖产品”,提高产业附加值。

在朴提农业综合服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新鲜的冬枣经过清洗、去核、冻干等工序,变成了酥脆可口的冻干冬枣。“我们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能最大限度保留冬枣的营养成分和风味,而且保质期长达12-24个月,全年都能销售。”公司总经理杨慧介绍。该公司每年加工冬枣50万斤,生产冻干脆冬枣5万斤,产品销往国内各大城市。

除了休闲食品,沾化还开发了冬枣酒等深加工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在下洼镇龙飞酒业有限公司车间里,酒香中充斥着果糖的清甜醇厚。公司负责人徐效林俯身抓起一把酒糟,掌心中,冬枣果块清晰可见。“我们生产的白酒,以冬枣作为原材料,用果糖提取乙醇,保留了冬枣的丰富营养和微量元素。”徐效林说,公司生产的“果大佬”冬枣酒,口感柔和,自上市起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对沾化枣农来说,他们赖以生存的枣林,早已脱离了果园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瞄准农文旅融合,沾化区建成标准化冬枣采摘园300余处,沿公路干线建成“冬枣长廊”180多公里,有力带动了全区沾化冬枣采摘游的发展。

同时,沾化深入挖掘冬枣文化特色资源,开展冬枣诗歌、书画、摄影等系列创作评选活动,注重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产品传承,举办枣花节、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如今,冬枣产业由最初的种植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物流、加工、电商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从‘一颗冬枣一季鲜’到‘一棵冬枣四季甜’,沾化冬枣产业的升级,不仅是对传统农业的突破,更是对乡村振兴路径的探索。我们将继续围绕‘冬枣产业名城’建设,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品牌价值,让这份来自渤海湾的甜蜜,持续甜满四季、甜遍全国。”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娟说。

红星新闻记者 罗天 通讯员 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