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们都一样渴望梦想的光芒,这一路喜悦彷徨不要轻易说失望……”1月31日下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脊柱畸形组的病房活动室传来热闹的歌声,不大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挤着戴着矫正器械的“天线宝宝”,门外围着伸长脖子的家长们。
“我们都一样”,不仅仅是新年音乐会的主题,更是梁益建医生携手云公益,验证为“天线宝宝”们开具的特殊处方——唱歌!训练肺活量,让胸廓受到挤压、肺功能受损的“天线宝宝”们能安全地走上手术台。
为了憋气55秒,梁益建开出“唱歌”处方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因为亲手主刀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全国各地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慕名而来。
也因为牵引矫正需要长期佩戴“头盆环”——这些脊柱畸形(俗称“驼背”)的患者,被大家亲热地叫做“天线宝宝”。他们至少需要佩戴这样的矫正设备长达一年时间。但是,并非每一个“天线宝宝”都能成功完成手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术指征,就是能够憋气55秒至1分钟。
为什么?梁益建解释说,脊柱畸形长期压迫胸廓,心肺功能差,肺泡发育不好。没有一个良好的心肺功能,上手术台就有危险,扛不下来。怎么能提高“天线宝宝”们的心肺功能?爬楼梯、吹气球、练习憋气,梁益建想了很多办法。
一次偶然的相遇,碰撞出了一个特殊的处方。2017年,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和梁益建在一场颁奖晚会上偶遇,在交流中,梁益建提出了怎么能更好地帮助“天线宝宝”训练肺活量的想法。“唱歌行不行?”两人思量许久,决定可以一试。
“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坚持半个月。”梁益建开出了这张特殊的处方。“一开始,我们也没有把握真的可以。”傅艳告诉成都商报记者。
专业音乐老师选出6首“治病”歌曲
2017年夏天,云公益的志愿者真的开始训练“天线宝宝”们唱歌了。田鹏被委以重任,她是的专业声乐老师,同时也是云公益一个公益项目的志愿者老师。“我一听这个建议,就觉得是可行的。”田鹏说,声乐中的气息吐纳等练习,本身就有训练肺活量的作用。
利用空余时间,田鹏每周都会到医院来给孩子们上课。为了达到训练肺活量的目的,田鹏挑选了好几首气息绵长的歌曲,《送别》《同一首歌》《梨花又开放》等。后来,又挑选了《格桑拉》《成都》《我们都一样》,形成了固定曲目。
从去年7月到如今,长达半年的“训练”,验证了唱歌这个特殊“处方”的作用。来自甘肃的藏族姑娘卓玛住院4个月,每周一次的训练,从刚开始只能憋40秒到能憋气50多秒,达到手术指征。她告诉记者,她的手术安排在了春节之后。
“我们正计划发起这个‘憋气55秒’的挑战活动,来为他们加油,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天线宝宝’。”云公益工作人员陈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欢迎广大网友拍摄自己“憋气55秒”的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发起接力,上传微博后,也可以@云公益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成都商报客户端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王雨丹
摄影记者 王勤
编辑 官莉
视频编辑 曹育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