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看退休十年了,我比过去还忙!”预约廖逊采访,并不容易。他早晨四点起,随后“写作—慢跑—再写作—练太极拳”,晚上还进健身房,十点前必睡。
直到去年,廖逊还在广播电视台开专栏,日日翻新。如今,70岁的他专心写书。“锻炼身体也是为了积蓄精力,确保读书、思考、写作优质高效。”
9月下旬一天午后,红星新闻记者敲开了他的家门。屋内回应迅速,廖逊一头白发,一袭白衣,笔直地站在门前。
廖逊在广播电视台开专栏
退休前,廖逊是海南省委党校副校长,先后兼任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和省行政学院院长。1988年,海南建省办特区施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改革方案,就出自他的笔下。
海南开启了一轮又一轮改革与发展,波澜壮阔中的是是非非,廖逊娓娓道来。
1. 五个经济特区中的海南
进入廖家,只见四壁皆书:从客厅到三个卧室,几乎所有的墙壁都是特制书橱,有50公分厚,里外两层密密匝匝,塞满经济、社会、文化、历史、国际关系等各类图书。
有人按每个格容量抽样测算,藏书不下5万册。但他说:“不必算,只要不出借,就一本也丢不了!”
在书堆中工作的廖逊
说着,廖逊坐回到书桌旁,和红星新闻记者聊起来。书桌上垒起的厚厚书本,将大块头的他,“埋”在其中。
海南1988年建省办特区,至今已32年,如何评价得失?
在五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当中,海南是唯一的省级建制,拿海南和其他特区相比,有声音评价是海南“失败”了。
但廖逊不这么认为:其他特区都是城市特区,唯独海南是农村特区,或曰“农民在农村办特区”。
1988年4月26日,海南省委省政府正式挂牌 图据人民网
在廖逊看来,深圳是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移民一出场至少是青壮年,大多数还学有专长,人口素质一流。“到了1987年,深圳城市化率85%,汕头65%,珠海63%,厦门52%,你猜海南城市化率是多少?”他给出答案的是,16%。
“小马拉大车”
廖逊介绍,海南当时615万人,按照发展经济学佩鲁-赫希曼的理论,形成经济聚集效应,至少需要城市人口15万,当时全省只有海口市达标。
1989年,海口市东湖“人才墙”聚集的闯海人(黄一鸣 摄)
“当时海口总人口30万,其中城市人口22万,城市化率66%,仍低于深圳、汕头和珠海。”廖逊说,用22万城市人口,去拉动600万农民,好比“小马拉大车”,拉不动才正常。
在五个经济特区当中,海南经济总量最低,文化最落后,直到2009年人均GDP才终于超过汕头。
廖逊将1988年以前的广东划分为珠三角、粤东、粤北、粤西、海南五个板块,并将之比作“老广东五兄弟”。1988年从广东分出以前,海南长期在“五个兄弟”中垫底,人均GDP始终倒数第一。
1989年,海口市龙昆路上最后的一片田地(黄一鸣 摄)
“如今海南仅次于珠三角。”廖逊说,虽然和珠三角差距还较大,但“海南老五变老二,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和中国台湾相比,1987年,台湾人均是海南的44倍,而到2018年,彼此只相差3.3倍。”
廖逊说,刚一建省,就宣布在21世纪初,达到东南亚比较先进国家的水平,这个目标已如期实现,“东盟十国在我们前面的,只剩新加坡、文莱和马来西亚。”
纸糊的“高帽”
“不过说来惭愧,和国内其他30个兄弟省市区相比,海南没有进步。”廖逊说,1988年,海南人均GDP在全国排名是第15位,2019年排名是第16位,不升反降。
外界的疑惑在于,海南是经济特区,又是国际旅游岛,两年前是自由贸易区,现在又在建设自由贸易港,享受的优惠政策比直辖市重庆多,为什么发展还会慢?
“海南是有四顶‘高帽子’,但关键不在帽子有多高,而要看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有多少。”
廖逊分析说,刚建省时,1988年国务院24、26号文件给了一整套优惠政策,但充分落实只有一个月。
那年物价改革冒险闯关失利,宏观经济治理整顿,绝大部分优惠政策收回,只剩下外贸优惠政策。那是含金量最高的政策,海南1993年人均GDP曾达到全国第8位,不料1994年外贸体制改革,外贸优惠告终。
1993年后,海南的房地产热消退 (黄一鸣 摄)
从那时起,“经济特区”就变成一顶纸糊的高帽。仅仅四年,海南就发不出工资,财政困窘长达十年。直到2006年房地产盘活,海南不再是“金融高风险地区”,才在2007年9月建成洋浦800万吨炼油厂,公教人员工资足额按时发放,投资环境才得到改善,但是海南在全国排名,已经暴跌到第23位。
第二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市场萧条,原定2000万吨炼油厂等大项目泡汤,只好转而抓旅游。不过此后的“国际旅游岛”没有政策优惠,只有一些发展高指标。
2. 几次重要改革
历史上,海南有几次重要改革。
“但改革中间停顿期漫长,长达二十年之久。”廖逊说,直到近年来的两项改革,重振了海南雄风:一是农垦改革,二是“多规合一”改革。
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时主打改革牌,总体框架号称“铁三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比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早五年,多种经济成分平等竞争比全国早了近十年,“小政府大社会”改革比1998年“大部制”改革早十年。
“最初进行是顺利的。”廖逊说,后来触及部门利益增多,改革日渐乏力。
后来,时任海南省委书记兼省长阮崇武想出两招:一招叫做“令出法随”,变改革为立法,用老祖宗的话就是“变法”;另一招叫“改革别人与改革自己规律”。
例如“一脚油门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费改革。此事起因,是建设高速公路后,交通部门为了收费,强烈要求增加机构、编制和人员。
据廖逊回忆,当时,阮崇武听完汇报后突然发问:“管理、过桥、过路、养路四费能不能不收,合并为收燃油附加费,在用户买油时一并收取?这既能促使大家少开车、缓解交通,又能减少机构和人员。”
1994年起,在海南建省将原来的公路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交通运输管理费等四费合一,按燃油销售价的60%征收燃油附加费。海南所有的公路收费站卡全部取消。 图据《海南日报》
会场上一片沉寂,几分钟后,大家纷纷反应过来,争相发言,气氛越来越热烈,最后一致同意。
阮崇武责成交通厅拿方案,还加上一句:“说干就干,不换思想就换人!”当时,这话听得廖逊一惊,不料恰恰是这句话,使改革进行格外顺利。
廖逊向记者解释:第一、没有绝对的改革派或保守派:改革别人的时候,人人都是改革派;改革自己的时候,人人都是保守派。
“只要掌握这条规律,讨论改革议题,就要选择好场合,只有个别与会者代表部门利益,改革就容易通过。”廖逊说。
第二点是“不换思想就换人”。“其实,主动是帮助部门领导做思想工作,再加上令出法随,改革阻力就会减少,进展顺利。”
3.依旧长路漫漫
建省办特区之初,最大的改革难点是“小政府大社会”。这套理论由廖逊提出,具体操刀者是省体改办的迟福林。
廖逊说:“我们俩,一个是矛,一个是盾:一个负责执行,一个负责答疑解惑。”
1990年,进入海南特区的旅客 (黄一鸣 摄)
此改革最大的成绩是减少中间层,省直接管理市县,为纳税人节约巨大成本。此外,乡(镇)长跟着市(县)长,直接向省长汇报,缩短决策距离,提高行政效率。
“小政府、大社会”最痛苦的代价是官员,本以为建省后,“水涨船高,官升一品”,不料机构和领导职数大大减少,原有许多机构还建制走向社会,转轨成公司。
“许多干部年过半百,又要学做生意,限期自负赢亏。”廖逊说:“不到一线,不知道改革的残酷。”
“但当时海南改革时上下不对口,摩擦就会层出不穷,也因此一度被迫走了回头路。”廖逊说,直到小平同志南巡讲话,明确社会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特别是1998年国家机关推行“大部制”改革,新体制才稳定下来。
三亚市鹿回头景区鸟瞰三亚市景今昔对比(上图为1991年2月新华社记者姜恩宇摄,下图为2018年4月4日新华社记者郭程摄)
在廖逊看来,即便如此,改革也不能算成功,因为直到2013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明确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而到2021年,《民法典》才将开始实施。
廖逊直言,没有安全的财产制度和充分的经济自由,就不会有真正的“大社会”,“所以改革依旧长路漫漫。”
从历史到现状,廖逊对海南发展史了然于胸。
他表示,自由贸易区建成原本要七年,今年刚进入第三年就宣布建设自由贸易港,好在自由贸易港一宣布,就享有进口免税优惠政策,海南今年的外资、外贸成绩,也都不错。“回首32年,这一次优惠政策真正得到了落实。”
红星新闻记者 韦星 发自海南
编辑 张寻
延伸阅读>>>>
“直击海南自贸港”①看亮点|免税店购物全体验:买部苹果手机,可省往返机票